河北省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综合报告
篇一:滨海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滨海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1.总则
1.1调查区域
河北省沿海县(市、区)的52个完整乡镇。
1.2调查内容
——滨海各类土地资源利用类型、面积;
——滨海各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状况。
1.3引用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全国土地分类》(过度期间适用),国土资发[20XX]255号;——《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国土资源部,20XX。
1.4工作方式
卫星和航空遥感资料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为主,辅以必要的现场调查。
2.野外调查
2.1资料准备
——2000年河北省海岸带1:1万正射影像图;
——1990年、20XX年河北省海岸带Tm卫片;
——20XX年河北省海岸带SPoT卫片;
——1:5万以上最新版地形图;
——河北省沿海各县1:5万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1:1万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
和变更调查图件、台帐,或土地利用数据库;
——河北省沿海各县地方志、农业区划等资料和图件;
——河北省沿海各县土壤志以及相关图件(类型、质地、养分等);——河北省沿海各县20XX年土地统计年鉴。
2.2遥感影像预判与解译
2.2.1遥感影像预处理
遥感影像预处理包括彩色波段合成、Tm影像与SPoT影像融合、数据整合、影像精校正、多景影像的镶嵌、按研究区范围对影像裁切、遥感影像增强处理等。
2.2.2遥感影像解译
——建立分类系统
根据《河北省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土地资源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建立河北省滨海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分类系统(附录a)。
——建立解译标志
对经过预处理的遥感影像地物特征(如形状、大小、色调、位置和布局等)进行分析,建立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标志(附录B)。
——解译
运用监督和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解译标志对影像进行解译,描绘不同土地类型界限,形成解译草图,供野外调查参考。
2.3土地类型调查
——根据解译草图,进行野外验证,各县级行政区域每一土地类型的验证点不低于10个,记录调查内容,将样点的图幅、图斑号、坐标点经纬度标注出来(附表c1);
——在解译草图上,对调查的地类进行标注。各种注记正确无误,清晰易读。各种符号符合《河北省海洋资源调查与评价图件编制技术规程》图例要求。明显的地物界限在图上位移不大于0.3mm,困难地区或不明显地物界限的位移不大于1.0mm;
——比较解译草图和实际调查地类,对解译边界不清,外业验证不明,或错误率在20%以上
的地类,野外要重点调查;
——拍摄不同地类照片,填写照片登记表(附表c2)。
3.室内分析
——经验证的解译图和补充调绘图都要转绘于1:5万的地形底图上,转绘点点于地形图上明显地物点。不同地形转绘点位的误差要严格控制在允许误差范围内(附录d),转绘点位误差一般不大于0.5mm,最大不超过0.8mm;
——进行面积量算和编图。面积量算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软件进行,要把县级区域的面积和原有面积之差控制在0.5%以内。以乡(镇)为单位,统计各土地类型的面积(附表E);
——编制河北省滨海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主要表现各种地类分布状况。图中包括县、乡界限,地类符号,地类界,注记,线状地物,图廓线,经纬度及坐标网、图名、比例尺、图例等内容,比例尺为1:5万;——对调查时段内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4.调查成果
4.1滨海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编写提纲
一、前言
包括任务来源、调查时间、方法、程序、工作量、主要成果等的简要说明
二、沿海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
对沿海地区气候、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介绍
三、分类土地资源描述
介绍沿海地区主要地类(二级地类)的分布、土壤特性等
四、分类土地利用状况
各类土地资源的特征,包括数量、分布、人均占有量等
五、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沿海土地资源评价
(一)涉海用地方面的分析、评价
(二)未利用地的宜盐、宜养殖开发潜力评价;
七、分区土地资源利用方向。
(一)农业用地区
(二)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区
4.2图件
河北省滨海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10万)
4.3资料汇编。
篇二:河北省水资源状况和分析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概述
文献检索结课报告
课题:河北省水资源状况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组长:
成员: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XX年6月15日
第一部分:课题综述
河北省水资源状况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面对河北省水资源状况,简要说明了河北省水资源中存在的问题,为保护和
节约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全省的水资源问题和发展情况,提出了加强河北省水资源保护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状况水资源问题应对策略可持续发展
水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子,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世界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迅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