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学基本知识-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第二章 海洋学基本知识 §1 海洋概况

§2 海流

§3 海浪

§4 海温和海冰

第一节、海洋概况

n一、地表海陆分布

n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 8 km 2 ,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陆地面积为1.49×10 8 km 2 ,占29.2%;海洋面积为 3.61×10 8 km 2 ,占70.8%.

n二、海洋的划分

n根据海洋要素特点及形态特征,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 部分

n主要部分为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n附属部分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中国近海,依传统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 个海区

各大洋的基本形态数据

大洋名称

面 积 (万平方公里) 体 积 (万立方公里) 平均深度 (米) 最大深度 (米) 太平洋

17868.4 70710 3957 11034 大西洋

9165.5 32970 3597 9218 印度洋

7617.4 28260 3711 9074 北冰洋 1478.8 1670 1131

5449 合 计 36130.1 133610

3698 11034

n洋 (Ocean):面积广,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洋的深度 大、水色高、透明度大,水文要素相对比较稳定,季节变 化小,有独自的潮波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n海 (Sea):大洋靠近大陆边缘部分,海的面积只占海洋总面 积的11%,一般深度浅,水色低(浑浊),透明度小,季

节变化显著。没有独立的海流系统和潮波系统,多数受大 洋影响。

n海湾 (Gulf、Bay): 洋或海的一部分延伸入大陆,其深度和 宽度逐渐减小的水域称为湾。湾内潮差大。

n海峡 (Strait、Channel): 海洋中相邻海区之间宽度较窄的 水道称为海峡。海峡的特点是流急、速大、多涡旋。

我国近海概况

n我国东南海岸面临四海。渤海:为我国的内陆海,自老 铁山经庙岛与蓬莱角联线,分割黄海,面积约9万7千平

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从长

江口北岸至济州岛与东海分开,面积42万平方公里,平

均水深44米。东海:南自南澳岛与台湾岛的鹅銮鼻分隔

南海,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49米。南海:南

靠加里曼丹岛,东临菲律宾,西接印支半岛,面积350

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000米以上。我国拥有300万

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1.9万公里的海岸线。

我国海域的基本形态数据

海的名称 面积

(万平方公里) 平均深度

(米)

最大深度

(米)

渤海 7.7 18 83 黄海 38.03 44 140 东海 77 370 2179 南海 350 1212 5377 合 计 472.73

第二节 海 流

海流:海水因受气象因素和热效应作用而沿着一定途 径的、具有相对稳定速度和方向的流动。是较大尺 度范围内的海水沿水平方向的非周期性流动。它是 海水运动的形式之一。

流向: 海流的方向是指去向,常用8个方位或以度 为单位表示。例如,由西向东的流,流向为90 0 ,称 为东流。海流的主轴是指海流流动方向上流速最大 点的连线。海流的规模常用流幅来表示,流幅是指 垂于主轴的水平宽度和上下厚度。海流的强弱常用 平均流速或平均流量表示。

流速: 流速的单位常用Kn(节)和n mile/d(海里 /日)表示。

按海流的成因分类

n风海流:包括风生流和漂流,是由风对海水的牵引作用而产 生的海流。风生流是短暂风力引起的暂时性的海流,其流速 和流向随风向、风速而变化。漂流是由信风或盛行风的长期 作用而引起的海流,流向和流速比较稳定,又叫定海流。

n梯度流(地转流):由于等压面倾斜于等势面,海水在水平压 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互平衡作用下而产生的海流。分: 密度流和倾斜流

n补偿流:由于海水的连续性,一处海水流失,它处海水将流 来补充,形成补偿流。

n潮流:由于天体引潮力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水平运动。

n实际上由单一原因产生的海流极少,往往是几个因子共同作 用的结果,但有主次,近海以潮流为主,外海多风海流和梯 度流。

按海流的物理属性(温度)分类

n暖流(Warm Current):温度比它所经过海区的水温高的海流称暖流。一般从 低纬向高纬流动的海流为暖流。

n冷流(Cold Current):温度比它所经过海区的水温低的海流称冷流。一般从 高纬向低纬流动的海流为冷流。

n中性流(Neutral Current):流动水的温度与它所经过海区的水温相差不大 称中性流,一般东西向的流。

n暖流和冷流是一相对概念,要比较必须是相对同一海区而言,两者区别有:温度 盐度 水色 透明度 含氧量 营养盐 生产力 暖流 高 高 高 大 低 少 低

寒流 低 低 低 小 高 多 高

风海流(Wind Current)

n风海流主要是由风对海面的切应力、地转偏向力、粘滞 摩擦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稳定表层风海流。

n风海流是海洋上最主要的海流,其强度较强。通常将大 范围盛行风所引起的流向、流速常年都比较稳定的风海 流称为定海流,或漂流。而将某一短期天气过程或阵风 形成的海流称为风生流。

n在大洋中,海底对运动没有影响。称无限深海风海流 (又称埃克曼漂流。简称漂流)

n在近海水域中,海底对运动产生一定影响。称有限深海 (或浅海)风海流。

表层风海流的方向和大小 对无限深海风海流而言:

* 表层风海流流向:在北半球偏于风去向之右约

45°,在南半球则偏于风去向之左约45°。

V 0

=0.0247w/(sinφ) 1/2 表层以下风海流流向:随深度增加在表层流向基

础上继续向右偏转(北半球),流速随深度增

加按指数规律减小;V z = V 0 e -az 。(见图)南

半球流向向左偏转

在水深z= π /a 处,流向与表面流向完全相反,

流速V D =0.05 V 0

**此深度(D= π /a )称为风海流摩擦深度。实

践中,将D称为风海流存在或影响的最大水深。

经验公式:D=7.6w/(sinφ)

1/2 对浅海风海流而言:表面流向与风去向的交角比

无限深海的小(即小于45° ),流向随深度的

变化也比较缓慢,当海区水深z £0.1D时,表 面流向几乎与风去向一致

地转流

n 倾斜流与密度流的相同点:都是由于海面倾斜后,在海水水 平压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互平衡作用下而产生的海流 n 倾斜流与密度流的不同点:

n 倾斜流(Slope Current):海面倾斜是由于不均匀的外压场作 用造成的。若不考虑底摩擦作用影响,倾斜流的大小和方向 ,从海面到海底都一样;倾斜度越大、水平压力梯度越大, 流速就越大。测者背流而立(北半球),右侧压力高,左侧 压力低。测者背流而立(南半球),右侧压力低,左侧压力 高。

n 密度流(Density Current):海面倾斜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 均匀引起的。密度流只存在于密度分布不均匀的水层,且密 度越不均匀,流越大;反之,流越小。当密度恢复均匀分布 时,密度流消失。 北半球:测者背流而立,右侧压力高,密 度小、温度大、盐度低;左侧压力低,密度大、温度小、盐 度高。南半球:测者背流而立,右侧压力低,密度大、温度小、 盐度高;左侧压力高,密度小、温度大、盐度低。

n p g v D D - = j rw sin 2 1 '

地形对海流的影响

n一、海底凸地形

n在北半球:上坡时,流速增大,流向右转;

下坡时,流速减少,流向左转。

n在南半球:上坡时,流速增大,流向左转;

下坡时,流速减少,流向右转。

n二、海底凹地形

n?

大洋环流

一、定义:大洋环流是指海水在海面风力和热盐效应等作用下,

海水从某海域向另一海域流动而形成的首尾相接的独立循环 系统或流涡。

**组成:风生环流、热盐环流

**风生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盛行风带、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 二、大洋表面环流的一般模式

*在北半球,绕副热带高压中心而流动的是一顺时针方向的环流 ;绕副极地低压(中纬低压)流动的是一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在南半球,绕副热带高压中心而流动的是一逆时针方向的环流 ;在高纬,由于陆地少,三大洋在西风带里相互连接,西风强劲,形 成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而没有出现小循环,仅在南极陆地周围受 极地东风影响产生自东向西的极地海流.

Distribution of Current in the world Ocean

中国近海的环流

n组成:外海流系和沿岸流系

n一、外海流系:主要指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 流、对马暖流和黄海暖流)

n **特征:高温、高盐

n二、沿岸流系:大陆江河径流入海后沿海岸的 流动以及盛行季风引起的风海流。

n **特征:低温(冬季)、低盐

n高温(夏季)、低盐

中国近海海流

n渤海、黄海和东海海流: 外海暖流:台湾暖流、对 马暖流、黄海暖流。

沿岸冷流:辽南沿岸流、 辽东沿岸流、渤海沿岸

流、苏北沿岸流和闽浙

沿岸流等组成逆时针环

流。

中国近海海流 n南海海流:

主要受季风影响,

在东北季风期间大

部分地区为西南流。

在西南季风期间大

部分地区为东北流。

第三节、波 浪

n波浪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方法

n海洋中的波动是海水的基本运 动形式之一。从海面到海底处处

都可能出现波动。

n海洋波动的基本特点是:在外力 与重力的作用下,水质点离开其

平衡位置作周期或准周期性的运

动。

n实际海洋中的波动并不是真 正的周期性变化,而是可以近似

视为许多周期不同的简单波动叠

加而成的复杂波动。

n研究方法:从简单波动入手,利用 不同周期的简单波动的特性以及

其在复杂波动中所具有的能量大

小,综合分析海洋波动的特性.

海浪对航海的主要影响

1、船偏移,偏航.

2、浪尖中拱,导致船失速、螺旋桨等推进器

损坏,甚至船体断裂.

3、摇摆、拍击、共振等,致使船体震动,船

的机动性能、操纵性和稳性下降;导航仪 器受干扰或损坏;晕船导致船上人员工作 效率下降.

4、货物、特别是颗粒状货物可能移动,甲板

货物淋湿和吃水增加稳性可能恶化.

5、能见度恶化,在开阔的锚地作业发生困难.

6、船在港内停靠复杂化,港口装备的使用效

率降低,在港内进行装卸作业发生困难.

7 、使救助行动发生困难,遇险人员漂离出事

位置.

波浪要素和分类

实际海洋中的波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严格 说,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周期性变化,但是,作为最 低近似可以把实际的海洋波动看作是简单波动或简 单波动的叠加,从研究简单波动入手来研究实际海 洋的波动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而且简单波动的许多 性质可以直接应用于解释海洋波动的性质。

波浪要素

n

波峰:波面的最高点; n 波谷:波面的最低点; n

波高H: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垂直距离; n

波长λ:相邻的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单位米; n

波陡δ:波高与波长之比(δ=H/λ),它是表示波形陡峭的量; n

波幅a:波高的一半称为波幅; n

周期T:两相邻的波峰(或波谷)相继通过一固定点所需时间,单位为秒; n

波速c:波形传播的速度; 单位米/秒; n

波峰线:沿垂直于波浪传播方向通过波峰的线叫波峰线; n

波向线:垂直于波峰线的波浪传播方向线; n 波长、波速、周期三者关系: cT

= l

波浪的表示法

n (一)、波高表示方法

n 1、平均波高:所有波高的平均值,Hp=(H1+H2+H3+…Hn )/n , 其中n 为观测到的波的总个数,H1,H2,...Hn 为各实测波的波高。反映海面 波高的平均状态

2、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将观测到的波高按大小排列起来 ,取最高的一部分波的波高计算平均值,称为部分大波的平均波高 。常用的有: H 1/3 、H 1/10 、H 1/100 、 H 1/1000 ,其中H 1/3

又称有效波高 ,是波浪预报的一个重要指标。

n 关系:* H 1/1000 ?H 1/100 ? H 1/10 ? H 1/3 ?Hp

n

**换算经验关系:H 1/3 =1m→Hp=0.63m;H 1/10 =1.27m; H 1/100 =1.61m; n H 1/1000 =1.94m

n 3、合成波高:主要指风浪(Hw)与涌浪(Hs)的叠加

2 2

S W E H H H + =

(二)、波高、波向频率玫瑰图

n

波向是指波浪传播的来向,波向频率是统计累年、各季或各月的 n

各向波浪出现回数n 与相应统计时限内总回数N 之比的百分数。即波向频率 P (P=n/N ). n 以相应比例在同方向上标出波浪出现的频率数的图,叫波向玫瑰图

全年波高波向玫瑰

波浪的分类

(一)、按成因分类

n风浪:由风直接作用而引起的水面波动称为风浪。

n涌浪:风浪离开风区传至远处或者风区中风停息后所留下来的波浪,称为涌浪。 n近岸浪:风浪或涌浪传至浅水或近岸区后,因受地形影响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后, n形成的浪。

n海啸:由于海底或海岸附近发生的地震或火山爆发所形成的波动。

n风暴潮:由于气象原因,如台风,强风暴等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称风暴潮, n亦称风暴海啸。下载的PPT、SWF\水文.swf

n潮汐波:由于天体引潮力作用所产生的波动。(钱塘江大潮)

n内波:在不同密度的水层界面处而产生的波动。

(二) 按水深(h)相对于波长(l)的比值大小分类

n浅水波:波长远大于海深的波,浅水波的波长至少

n是水深的20倍( h ≤l/ 20 或l/ h ≥ 20)。

t过渡波:水深与波长的关系为 (l/ 20 < h

n深水波:波长远小于海深的波,深水波的波长不超过水深的2倍 ( h ≥l/ 4或l/ h ≤ 4)。

(三)、按波形是否向前传播分类

前 进 波:波形向前传播的波

n

驻 波:由两列波向相反的正弦波叠加,可以得到一种波 形不向前传播的波,波面只在原地振动,称为驻波(驻波.swf).

海滨峭壁处常出现驻波,台风眼区的“金字塔浪”就是驻波。 波腹处的水质点只作垂直运动,波节处的水质点只做水平 运动。

(四)、其他分类方法

n1、按照波的周期和频率分类:

n毛细波、次重力波、重力波、超重力波、

长周期波和长周期潮波

n2、按作用力分:自由波和强制波

n*自由波:不是由外界周期性作用产生的,

而是一种自由振动,如涌浪、海啸等,当

外力作用突然消失,海面自由波继续长时

间存在。

n*强制波:是受扰动力连续作用产生的,其

波动性质取决于扰动力。风浪、潮波等均

属于强制波。

波浪运动的基本特性

n一、水质点的运动与波形传播的关系

n理论上证明:深水波(短波)中海面上水质点运 动的轨迹是以波高为直径的圆,在海面以下其直径 以指数形式迅速减小。浅水波(长波)中水质点运 动的轨迹为椭圆。

波浪运动的基本特性

n一、水质点的运动与波形传播的关系

n*波的传播只是波形向前传播,水质点只是以其自 己的平衡位置为中心作周期性的运动,且相应地落后相 同的位相角;

波浪运动的基本特性

n一、水质点的运动与波形传播的关系

n*波锋前、波谷后的水质点有向上运动的趋势; n*波锋后、波谷前的水质点有向下运动的趋势

二、 波浪要素间的关系

n 1、过渡波:(l / 20< h < l / 4)

n 2、浅水波:( h £ l / 20 ),由于 **浅水波的波速取决水深,水越深,波速越大,与波长和周期无关

n 3、深水波: ( h 3

l / 4),因为 n **深水波的波速与波长和周期有关,与水深无关。 n

将g和π的数值代入,可得深水波各要素简单关系: n C=1.56T, l =1.56T

2 c gh

= 浅 2 g C l p = 深 2 th() 2 g h C l p p l

= 过度波 各种类型的波,它们的波速(C )、波长(l )、

周期(T )、波高(H )与水深(h )间的关系如下:

22 t h () h h p

p l

l ? 2 t h ()1 h p l

?

4、群速

实际海洋中的波浪比规则波浪复杂得多,海洋中的波浪常 以“群”的形式出现,通常称为群波。合成波(即群波)包络线 的传播速度,称为群速。例如,设两列波向、振幅相同,波长 和周期稍有差别的正弦波相互叠加,叠加以后的合成波形如下 图。**深水波的群速Cg=1/2*C ;**浅水波的群速Cg=C

5、波高随深度的变化

n 波高随深度的变化:H=H 0

e -2 πz/ l 0 n 式中:H 0 ---海面波高,z--离海面水深, l 0

--表面波长 *当z=0时 H=H 0 当z= l 0 /2时 H=0.05H 0

*当z= l 0 时 H=0.002H 0 (实践中认为z= l 0 是波浪存在的深度)

风浪和涌浪

n一、风浪的特性

(一)、风浪的生成和消耗

由风直接作用引起的水面波动,称为风浪。当风

力作用停止后,风所引起的波浪受到重力和摩擦力影响而逐 渐衰减。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指的就是风浪。

1、风能(R):风浪的能量是由风通过压力差供给的

R=k(W-C) 2

式中:W、C分别是风速和波速,k是系数

2、能耗(R‵):风能主要用于风浪成长、内摩擦、 空气阻力、海底摩擦等消耗。

3、风浪成长和衰减:当R ? R‵时,风浪成长;

R = R‵时,风浪不变;

R ? R‵时,风浪衰减

*风浪特征:周期较短,波面不规则,波长短。

*风浪级别:分0~9级,由海面波高大小决定;

*海况级别:分0~9级,由海面风速大小决定。

第二章 海洋学基本知识-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第二章 海洋学基本知识-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二)、影响风浪大小的因素

n波高主要取决于:(风速、风时、风区长度关系表.JPG)

1. 风速:一般风速越大产生的风浪也越大。这只适用于风时和风区不受限制时。

2. 风时:同一方向的风连续作用的时间。一般对水面持续作用的时间越长,海水

所获得的动能越大,风浪也越大。

3. 风区:指风在海上吹过的距离。风区的大小对风浪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

作用,若风区的长度不够,风浪也不能充分发展。

4.海区深度和海域特征:当风速相同时,浅水中的风浪尺寸比深水中要小。

不同的海岸区域风浪的大小不等。

(三)、风浪成长过程的三种状态

1、过渡状态:风吹到大洋上,风浪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大。风浪

的成长取决于风时长短。

2、定常状态:指恒定的风长时间吹在有限的水域上,使海面各点

的风浪要素趋于稳定。风浪的大小取决于风区长短。

3、风浪充分成长状态:风速越大,风时越长,风浪就越发展。但

风浪的发展不是无限的,当波陡接近1/7时,波浪开始破碎。风 传给风浪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增大波高,一部分消耗于涡动摩擦 ,当风传给风浪的能量与涡动摩擦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风浪不 再继续增大,即风浪达到充分成长状态

(四)、如何判断风区中某一点风浪成长状态

1、有关概念

*最小风时(tmin):在一定风速风区下,风浪成长至最

大尺寸所需的最少时间。

*最小风区(Fmin):在一定风速风时下,风浪成长至

最大尺寸所需的最短风区长度。

如:V=20节, Fmin =75海里, tmin =10小时;

V=30节, Fmin =280海里, tmin =23小时

V=40节, Fmin =710海里, tmin =42小时

V=50节, Fmin =1420海里, tmin =69小时

n2、判断方法

n**对风区中某一确定点( 即风区一定),在稳定风作用下

n(1)、若实际风时≥最小风时,则风浪处于定常状态;

n(2)、若实际风时<最小风时,则风浪处于过渡状态。

n**对风区中某点,当风速、风时一定

n(1)、若实际风区>最小风区时,则风浪处于过渡状态;

n(2)、若实际风区≤最小风区时,则风浪处于定常状态。

n**如果F ≥ F min 和t ≥ t min 同时成立,则风浪处于充分成长状态

涌 浪

n涌浪的定义: 涌浪是指风浪离开风区后传到远处,或风区里的 风停息后所遗留下的波浪。俗话说“无风三尺浪”,指的就是

涌浪。

角散作用:由于风区内出现的不同方向的浪传出风区时,朝不

同的方向扩散,导致波浪能量分散。

波散作用:离开风区后,组成波群的分波在传播过程中,波速

大的波传播快,波速小的波传播慢,导致原来聚集的波能分散。

n 涌浪传播过程中,因各种能量消耗而使波高减小;涌浪的这种消衰是

有选择性的,波长大的衰减慢,波长短的衰减快。因波速与波长的平

方根成正比,波长长的越来越领先,波长短的越来越落后,而且衰减

较快,所以涌浪在衰减过程中周期和波长都在增加。传播距离越远,

周期和波长将越来越占显著地位。

涌浪波速公式: t

t 在晴好天气,海面上如果发现长周期的涌浪,而且其周期逐渐减小,

波高增大,预示有热带风暴正在接近。这种在涌浪能量锋到达之前出

现的长而低的涌称为先行涌。它们的波长和周期极大,波高很低,推进

速度相当快,据此可跟踪和预报风暴。

2 g C l

p

=

**风浪与涌浪的区别:

n1、定义区别:

n*风浪:指由风直接作用引起的水面波动。

n*涌浪:指风浪离开风区后传到远处,或风区里的风停息后所遗留下的波浪 n2、特征区别:

波形 波峰 波面 波峰线 波长 波陡 波型 风浪 不对称 尖、时有浪花 粗糙 短 短 较大 三维波

涌浪 对称 圆、无浪花 光滑 长 长 较小 二维波

浅水区海浪的变化

n当波浪传到沿岸浅水区,波长变 短,波高发生变化,水质点运动 的速度不等,在波谷处,由于水 浅,水质点受海底摩擦影响,其 速度慢于波峰处水质点的速度, 使波峰超过波谷,波形前侧变得 陡峭突出,后侧变得平缓,从而 使波浪发生倒卷和破碎。

波浪折射

当波浪向浅水处传播时,若其波锋与等深线不平行,波向将产生变化。

波浪传播时因水深变化而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称为波浪折射。

n折射结果:波浪越到岸边,波锋线与等深线(岸线)越平行

n波高的变化

n波高的变化原因:

(一)、水深变浅,波长、波速变小,波浪能量重新分配

1、波高增大的条件:

1)当海底摩擦消耗的能量<由于波长缩短而堆积的能量时;

2)海底坡度较大,波能突然集中,除摩擦消耗外尚有能量多余用于波浪成长。

2、 波高减小的条件:

1)当海底摩擦消耗的能量>由于波长缩短而堆积的能量时;

2)海底坡度较小,波能缓慢集中,不够底摩擦消耗。

(二)、岸形不同,波浪折射导致波能重新分配

1、湾(凹)海岸:波向线辐散,波能分散,波高减小;

2、岬(凸)海岸:波向线辐合,波能集中,波高增大

波浪破碎

n(一)、碎波的类型

n主要分:卷碎波、崩碎波和激碎波三种

n(二)、波浪破碎的原因:

1、水深与波高相近(涌浪:h=1.28H;风浪: h=1.67H );

2、波陡大(理论上:δ ≥1/7;实践:涌浪: δ ≥1/12 ;风浪: δ ≥1/10)

3、波去向与流去向相反;

4、风速远大于波速

*流波效应和海气温差对波浪的影响

流波效应: 波浪与海流成一定角度时,海流会影响波浪的波高 、波速和传播方向等。当流速为2~3kn,风速为10~15m/s时 ,波浪与海流反向或接近于反向的情况下,其波高比无流时增 大20~30%左右,并产生部分波浪破碎或全部破碎。如黑潮流 域上冬季风形成的波浪常增大。当波浪与海流同向时,波长增 长,波高减少;当流速远小于波速时,可不必考虑流的影响

海气温差: 在风速相等的情况下,气温低于海温时的波高比海 气温度相等时的大。据统计,气温比海温每低1 ℃ ,波高增 大约5%。如气温比海温每低10 ℃ ,波高增大约50%

n在冬季西北太平洋中高纬海域,强盛的锋面气旋,气温低于 海温,加之流波效应,有时出现比预料高2-3倍的异常大浪, 是海事多发的海域,有“魔鬼海域”之称。

**世界海洋的狂风恶浪区

1、北太平洋上的风浪:

冬季,由于阿留申低压的影响,北太平洋中高纬大风 和大的浪分布范围很广,大风、大浪频率很高。 大洋 西部高于东部。

夏季,除热带气旋活动外,整个北太平洋十分平静。

2、南太平洋上的风浪:

低纬洋面上常年盛行3-4级东南信风,中高纬终年狂风 恶浪,有“咆哮西风带”之称。

3、北大西洋上的风浪:

冬季,由于冰岛低压强烈发展,北大西洋中、 高纬度海域的大风浪十分强烈,分布范围很广。大 风频率达40 %以上,大浪频率达50 %以上,大洋西 部高于东部,是世界海洋上最著名的狂风恶浪海域 之一。低纬度风浪较小。

夏季,除格陵兰和冰岛南部海域有大风浪外, 整个大西洋相对比较平静。

4、南大西洋上的风浪:

南大西洋低纬洋面上常年盛行3-5级东南信风, 中高纬终年狂风恶浪,好望角附近,风力常达11 级,海面狂浪怒涛。

5、北印度洋上的风浪:

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一般3-4级海面 较平静,是航海的黄金季节。

夏季,整个北印度洋上为强劲的西南季风控制, 风力常可达8-9级或以上,浪高达6米以上,7-8月最 强盛。尤其是在索科特拉岛东南部海域,大风频率 高达40 % ,大浪频率高达74 % ,是世界海洋上大浪 频率最高的海域。

6、南印度洋上的风浪:

南印度洋中高纬度终年狂风恶浪,冬季可延伸到 南纬10度海域,在大洋中部有一个大风浪高发区。 夏季,大风浪区略向南收缩,达南纬20度附近。

世界大洋上的狂风恶浪海域

n冬季:

北太平洋中高纬和北大西洋中高纬 (30-60 °N )

n夏季:

n北印度洋

n南半球整个咆哮西风带

n比斯开湾 (北大西洋)

n好望角海域

冬季,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高纬 (30—60 0 N)狂风恶浪成因?

n此纬度为西风带, 冬季 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往往 形成风暴,是风暴的发源地。

n此纬度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流—墨西哥湾流与拉 布拉多冷流(北大西洋)、黑潮与亲潮(北太平洋)的交 汇处,该海域上空有利于气旋形成,并可得到强 烈发展。

n此纬度正是两个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冰岛低压( 北大西洋)和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的所在地,尤其冬 季这两个低压十分强大。

n夏季,北印度洋狂风恶浪成因:

t由强劲的SW季风引起,尤其以索科特拉岛 附近海域为最甚,大浪频率可达74%。(具 体参考一下南亚季风部分的解说)

n比斯开湾狂风恶浪成因:

t主要是地形作用,因为比斯开湾地处45 0 N 西风带中,湾口对着大西洋,强劲的西风灌入 使波浪增大,又因湾内海底坡度大、水深变 浅,波高进一步增大。此外,北大西洋海流从 湾的北岸流入顺南岸流出,由于流波效应,波 高增大可达10m以上。

n好望角狂风恶浪成因:

t好望角地处40 0 S咆哮西风带上,无陆地阻挡, 一年四季都盛行强劲的西风,风力常达11级, 海面狂浪怒涛.加之岬角效应和流波效应,一 年中有1/3时间波高达6m以上。

n南半球整个西风带上狂风恶浪成因:

t因陆地少,无阻挡,故常年吹送强劲的西风。 称咆哮西风带

中国近海风与浪的分布概况

中国近海风与浪的分布概况

n风的分布

n冬季风:渤海、黄海、东海北部吹西北或北风, 东海南部、南海北部和中部为东北风,南海南部 为偏北风。

n夏季风:20°N以南为西南风,20°N以北为东 南风。

n浪的分布

n冬季以偏北向浪为主,夏季以偏南向浪为主。 n各海区平均波高0.5~3.0m之间。

n大浪位置与高频中心与大风区基本吻合。

第四节、海温和海冰

? 一、海 温:表示海水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海 水温度,简称海温。海温的高低取决于太阳辐射、 海面辐射、蒸发、海流和海水的垂直运动等多种因 素。整个海洋的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年平均表层 水温太平洋最高为19.1 ℃,印度洋次之为17.0 ℃, 大西洋最低为16.9 ℃。三大洋平均表层水温为17.7 ℃,比地面年平均气温14.3 ℃高3 ℃。可见海洋相 对陆地是温暖的。

我国近海的水温

? 我国近海由于受大陆影响海温变化较复杂,全年2月份海温最 低,8月份最高。

? 冬季表层水温,渤海0℃左右,黄海0--10℃,东海8--20℃, 南海16--26℃。南北温差较大,同纬度沿岸水温低于外海。 ? 夏季表层水温普遍升高,渤海25--27℃,黄海25-27℃,东海 28℃ ,南海28--29℃。水温分布趋于均匀,南北温差小,同 纬度沿岸水温高于外海。

水温对人体的影响

n在水中,人体生理零度比在大气中高的多。当水温 低于29 ℃时,人体皮肤有冷感;29~37 ℃时有温感 ;高于37 ℃时有热感。在大洋中平均水温高于28

℃的区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6%,热带某些海域水温 最高只有29-30 ℃。可以说几乎整个大洋海水的温 度对人体来说都有冷感。

n落水者当体温从37 ℃降到32 ℃的过程中,人体出 现剧烈颤抖,体温从32 ℃降到30 ℃的过程中进入 昏迷状态而不省人事;当体温降到30 ℃以下时,因 心脏衰竭而导致死亡。

n水温对落水者存活时间有明显的影响,水温越高, 存活时间越长。水温为0 ℃时,落水者只能坚持

15min;水温为10 ℃时,存活的时间为2.5-3.0h;

水温为15-20 ℃时,存活时间可达10余小时。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n厄尔尼诺(El Nino)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 域大范围海水出现异常增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可造成全球天气异常。厄尔尼诺现象可能是海洋和大 气之间不稳定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n拉尼娜(Lanina)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 化的一种现象,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指的 是洋流水温反常下降。

n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都成为预报全球气候异常的最 强信号

正常年份太平洋环流系统 厄尔尼诺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厄尔尼诺年太平洋环流系统

逆流较

逆流较 弱 逆流强

逆流强 拉尼娜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出现大范围的比常年 低得多的显著下降称为拉尼娜( 拉尼娜(La Nina La Nina ) ) 现象。 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现象与气候异常:

☆对热带气候的影响

☆对热带风暴的影响

常年 厄尔尼诺年

拉尼娜年 赤道太平洋 水温 西高东低 西低东高

西更高东更低 旱涝灾害 西涝东旱

西旱东涝 西更涝东更旱 常年 厄尔尼诺年

拉尼娜年 太平洋台风或 热带风暴

西多东少

西少东多 西更多东更少

海水密度

n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单位为g/cm 3 或kg/m 3.

海水密度是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函数。在大气压力下,海水 密度只是温度和盐度的函数。

n大洋表层的密度分布主要取决于表层水温和盐度的分布。在 赤道地区,由于海水的温度高、降雨量大盐度低,所以密度 小;由此向两极,密度逐渐增大;在副热带地区,虽然盐度 很高,但温度也很高,所以密度并不大;最大密度发生在寒 冷的极地海区。

n大洋密度的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 大洋深处,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几乎不变。

海水盐度 (marine salinity)

n盐度是海水中含盐浓度的一种量度,是描述海水特性的基本物理 量之一。含盐量是指1kg海水中各种溶解盐类的总克数,单位为 g/kg,盐度的符号为S‰。通常影响海水盐度大小的因素为海流 、结冰或融冰、蒸发或降水等。

n因此,大洋表面盐度分布规律与降水量和蒸发量之差的分布相当 一致。赤道地区盐度较低(约为35‰),随着纬度增加,盐度加 大,在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36~37‰),向两极又逐渐降低, 极地地区盐度最低(约为34‰以下)。

二、海 冰(Sea Ice)

n海冰: 广义的海冰是指海洋中各种冰的总称,它包括海水本 身结冰和由大陆冰川,江河流入海洋中的陆源冰。主要是浮 冰、岸冰和冰山三大类。海冰能破坏港口设施,造成港口封 冻,航道阻塞。流冰,特别是冰山(Iceberg)严重威胁船舶的 航行安全。

n冰源:1. 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称咸水冰。2. 从陆地 流入海洋的冰,称淡水冰。江河的流冰和大陆冰川的崩裂。 n影响海冰形成的主要因子:1. 长期冰点下的温度。 2. 海 水的表层盐度。 3. 垂直盐度的分布。 4. 海水的深度 。

T 冰点 0

-1

-2 1

2

3

4

24.69 T 最大密度温度

盐度(%0)

温度℃

**海水结冰过程

n1、S?24.69‰的海水,其冰点温度?最大密度温度;

n**这种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形式类似,即:先有上下对流,当整 个水层温度下降到最大密度温度时,对流停止;然后水温继续

下降到冰点温度时,从海面开始结冰.

n2、 S=24.69‰的海水,其冰点温度=最大密度温度

n=-1.33℃

n**这种海水结冰特别,即:先有上下对流,对流停止的 同时海水也结冰

n3、 S?24.69‰的海水,其冰点温度?最大密度温度;

n**这种海水结冰与淡水结冰形式不同,即:先有上下 对流, 当水温降到冰点后结冰,但结冰时对流还没 有停止.

n.

为什么盐度大于24. 69 ‰的海水难结冰? n1、 S?24.69‰的海水,其冰点温度?最大密度温度。

n当海水温度降到冰点温度时,海水密度还在增大, 上下对流导致冰被打碎。

n2、对流将下层热量上输,从而使海水冷却速度减慢

n3、结冰时海水大部分盐份被析出,从而使周围海水 的密度增大,进而使上下对流加剧;

n4、海水结冰时释放出的结晶热,也会延缓海水结冰 速度。

海冰的分类

n1. 初生冰:由松散冰晶最初形成的冰。包括冰针 ,油脂状冰,粘冰和海绵状冰。

n2. 尼罗冰:由初生冰继续增长,结成厚度为10厘 米以内的薄冰层。

n3. 饼状冰:直径为30-300厘米的,厚度为10厘米 以内的圆形冰盘。

n4. 初期冰:由尼罗冰或莲叶冰和冰块冻结在一起 形成厚度为10-30来厘米的冰层。

n5. 一年冰:由初期冰发展而成,时间不超过一个 冬季的冰。厚度在30-300厘米。

n6. 老年冰:至少经过一个夏季而未融尽的冰。厚 度大于300厘米 。

冰山的形成和分类

n冰山:从冰川分离下的,高出海面5m以上的各种形状的巨大冰块 称为冰山(Icederg)

n形成:极地地区不断降雪,在重力作用下低温凝固变成冰,形 成了两极的冰帽,厚度达几千米。冰在高压下向四周流动称为 冰川,移动速度约为30m/天,当巨大的冰川流到海洋沿岸断裂 成巨大的冰块,并随海流和风漂流称为冰山。

n分类:

? ⑴碎冰山:冰川分离出来的碎冰块(高5米,长小于15米);

? ⑵小冰山(高6-15米,长16-60米);

? ⑶中冰山(高16-45米,长61-122米);

? ⑷大冰山(高46-75米,长123-213米);

? ⑸特大冰山(高大于75米, 长大于213米)。

冰山和浮冰的漂移规律

n影响海冰漂流的主要因素是风和海流

n在无风有流海域: 冰山和浮冰随流漂移,其漂移的速度和 方向与海流一致。

n在无流有风海域: 冰山和浮冰随风漂移,其漂移的方向在北 半球偏离风的去向之右约28°,在南半球偏离风的去向之左 约28°,漂移速度大约为风速的1/50。

n冰山的水上部分与水下部分比较:

冰山冰的比重约为0.9,冰山体积的水上部分只占冰山整个 体积的1/10。冰山露出海面的高度为总高度的1/7~1/5。

船舶临近冰区的征兆

t海水温度急剧降低时,表明前方可能有海冰存在。 t出现小块浮冰,可能听到冰块相互撞击的响声。 t在流冰边缘处经常出现浓雾屏带。

t望见远处海面反射出的光芒。

t在大风浪区航行,突然波浪减弱,或突然海面变的 平静,表明其上风有冰域存在,这是因为海冰阻碍 了波浪的运动。

t听到海浪在冰中的冲击声或海冰因风浪的压挤而发 出碎裂的声音,或冰山的融碎声、倒塌声。

t在空阔的海面上听到本船汽笛的回声。

t远处有海冰时,往往在水天线上有海市蜃楼出现。

船体积冰

n冬季高纬度航行,当气温很低,海上风浪较强时,波 浪飞沫在空气中变成过冷水滴,一碰到船体时便发生 冻结,形成船体积冰(又称重冰集结或甲板冰)。

n船体积冰主要发生在船体、甲板、上层建筑或天线上 。它可折断天线,阻隔通信,使雷达失效,严重时能 使船舶重心上升或偏移,稳性破坏,使船舶失去平衡 而发生突然倾覆。冬季在黑海、亚得利亚海里的“布拉 风”既典型的代表。

n船舶在发生船体积冰的海域航行时,应经常改变航向 或航速。积冰严重时,应将船舶驶往开阔海域或较暖 海域。

中国近海冰情

n中国近海存在冰情的海区:

n渤海、黄海北部

n ***冰期:

n 1、初冰期: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

n 2、封冰期: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

n 3、解冻期:2月中下旬至3月中旬

中国沿海冰情:

黄海北部和渤海冬季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海冰, 冰情不严重,1-3月较重,3月逐渐消失,冰期为3-4 个月。其中辽东湾最重,渤海湾次之,莱州湾最轻 。

渤海黄海北部常年冰情分布示意图 (靠岸的线为固定冰范围,外边的线为流冰范围)

大洋冰况

北太平洋:

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勘 察加半岛以东海湾、北海道、阿拉斯加 和渤海、黄海北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结 冰。小冰山活动范围仅限于阿拉斯加湾 沿岸较近海域。日本海和鄂海的浮冰, 2-3月最盛,4月完全消失。

大洋冰况

北大西洋:

北大西洋的浮冰和冰山,在格陵兰东南 海域和纽芬兰东南海域最多。波罗的海和 哈德逊湾,常年有固定岸冰。从巴芬湾平 均每年有388座冰山流入大西洋。冰山的活 动仅限于大洋的西部,在格陵兰东南海域 和纽芬兰东南海域最多。4-6月为冰山盛行 期,冰界限有时可达31°N或以南。

大洋冰况

南大洋: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山发源 地。在其周围的洋面上,经常有22万座冰 山在游动。最盛期在8~9月份,覆盖面积 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比较大,其冰界限 最低可达40S或以北。

分享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第二章 海洋学基本知识-海洋仪器网资料库」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