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必背知识点打印版复习过程-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绪论

一、水文学简史

英文Hydrology,来源于拉丁语,“水的知识”。

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1. 萌芽期(公元1600年之前)

2. 奠基时期(公元1600-1900年)

3. 实践时期(1900-1950年)

4. 现代化时期(1950年- )

一、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

1.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2.空间变化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

二、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

成因分析法

以质量守恒、能量(动量)守恒等定理为基础,揭示水文现象运动变化的机理、规律。

数理统计法

水文现象具有随机性,从而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

地理综合法

水文现象具有地区性,从而通过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揭示水文特征值的地区规律。

水文循环

水文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

水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

水文学原理必背知识点打印版复习过程-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海洋→大气→大陆→海洋(纵向+横向)

小循环:海洋→大气→海洋(海洋小循环)

大陆→大气→大陆(内陆小循环)

水文循环的规律

1)海洋的蒸发量多于降水量;

2)大陆的降水量多于蒸发量;

3)大陆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

4)大陆内流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等。

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1、调节气候;

2、塑造了地球表面;

3、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

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水资源问题

?原因

1)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匀;

2)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适应;

3)水环境污染;

4)水资源浪费。

?对策

1)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

2)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

3)节约用水。9

流域和水系

分水线:使雨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起着分水作用的地形,是流域的边界线。

流域: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由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

河网密度流域单元面积内干支流长度

流域的地形起伏特征

1. 河流的落差和比降

2. 流域平均坡度

3. 流域面积~高程曲线

流域自然地理及下垫面情况

1. 流域地理位置

2. 流域的土壤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

3. 流域植被率

4. 流域湖泊率、沼泽率

降水

水分以各种形式从大气到达地面统称降水。包括雨、雪、露、

霜、冰雹等。

降雨的类型

一、按降雨的成因分类

1.气旋雨——随着气旋或低压过境而产生的雨。

2.对流雨

地面受热升温,下层空气膨胀上升和上层空气形成对流运动。下层暖湿空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形成降雨。多发生在夏季午后,强度大、面积小、历时短。

3.地形雨

暖湿气团在运动过程中遇山岭障碍时,在沿山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冷凝结成雨。地形雨多在迎风坡上。

4.台风雨

由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到大陆的雨。灾害性天气,常发生在浙、闽、粤、台湾等沿海省份。

二按降雨强度及过程特征分类

1.暴雨——历时短、强度大、笼罩面积不大。

气象方面规定:日降雨量> 50mm ——暴雨;

日降雨量>100mm ——大暴雨;

日降雨量>200mm ——特大暴雨。

主要影响小流域洪水。

2.暴雨型霪雨——历时较长、强度变化大。

影响区域洪水。

3.霪雨——历时很长、强度小、笼罩面积大。

影响大流域洪水。

冷锋雨:冷暖气团相遇时,冷燥气团楔入到暖湿气团之下,使暖湿气团上升冷却而产生降雨。

根据移动速度可分为缓行冷锋和急型冷锋。

1)缓行冷锋的降水与暖锋相似;

2)急行冷锋移动较快,坡度较大,约为1:70,故降水范围小、雨强大、历时

短。

气团——物理属性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

峰面——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

峰在空间是倾斜的,且向冷空气一侧倾斜。

暖锋雨: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湿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峰后暖空气一方面向冷空气方向推进,同时又沿锋面缓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却而产生降雨。因暖锋坡度很小,一般为1:150,故暖锋雨降雨面积大、雨强小、历时长。

降水要素降水量、降水历时和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常用的区域(或流域)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有:

1.算术平均法

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形起伏不大,站点较多且布设较均匀的流域。计算简便。

2.泰森多边形法

适用于降雨分布不均,站点较少,面积不大的流域。在确定各站的权重后也很简便,且精度较好。缺点是在各场降雨中把雨量站权重视为固定,与实际情况不完全一致。

3.等雨量线法

适用于面积大、站点密的流域。理论上较完善,但每次降雨都必须绘制等雨量线,并计算权重,工作量大。

4 距离平方倒数法

土壤水

一、土壤水分作用力

分子力

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子和离子对水分的吸力。

毛管力

在未充满水的毛管孔隙中,因存在液体弯月面的表面张力,形成毛管力,作用于土壤水。

重力

二、土壤水分的存在形式

吸湿水

土粒分子从空气中吸附的水分。约几个分子厚度,为紧束缚水,与水文现象关系不大。

薄膜水

吸湿水外面,土粒剩余分子力所吸持的水分。为受束缚水。

毛管水

a)支持毛管水——地下水面以上受毛管力支持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b)毛管悬着水——受毛管力支持而悬吊于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重力水

土壤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移动的水分。

a)渗透自由重力水

超过田间持水量的渗入水分。

b)支持重力水

自由重力支持毛管水——受地下水支持而存在于毛管孔隙之中的连续水体,能传递静水压力。

相对不透水层支持重力水——由于土层中存在相对不透水层,渗透水因交界面临时饱和而产生的能在重力作用下流动的水分。

三、土壤水分常数

最大吸湿量—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吸附的最大水汽量。

最大分子持水量——土粒分子力所结合的最大水分量。

凋萎含水量——植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开始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

毛管断裂含水量——毛管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开始断裂时的土壤含水率。

田间持水量——土壤中保持最大毛管悬着水时的土壤含水率。

饱和含水量——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土壤含水率。

土水势的构成

1)基模势——在未饱和土壤中,由于分子力和毛管力的作用而使土壤水具有的

势,称为基模势。基模势为负值。

2)压力势——在饱和或出现地面积水的土壤中,自由水面下的土壤水由于静水压

力的作用而具有的势,称为压力势。压力势为正值。

3)重力势——由于重力作用而使土壤水具有的势,称为重力势。重力势的值与参

照基面有关。

下渗

下渗的物理过程

根据水分所受作用力及运动特征,干燥土壤在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分三阶段:

渗润阶段:主要受分子力作用,入渗水成为薄膜水,当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分子持水量时结束。

渗漏阶段:主要受毛管力、重力作用,入渗水主要成为毛管水,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时结束。

渗透阶段:受重力作用,入渗水成为自由重力水向下渗出。

饱和下渗理论

基本假定

1. 半无限土柱,初始土壤含水量分布均匀。

2. 地面积水深h p;

3. 下渗锋面以上是饱和的,θ=θS,K=K S;

4. 下渗锋面以下为初始土壤含水量,吸力h S。

非饱和下渗理论

1. 忽略重力;

2. 供水充分、表面无积水;

3. 均质半无限土柱,初始土壤含水量分布均匀。

下渗的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总的可归纳为供水和下渗能力两个方面下渗能力方面

(1)土壤的机械物理性质,水分物理性质;

(2)下垫面条件、地形地貌;

(3)人类活动。

供水方面

(1)降水性质。

分享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水文学原理必背知识点打印版复习过程-海洋仪器网资料库」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