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一、项目名称: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二、推荐单位:国家海洋局
三、项目简介
近海是海洋开发、海洋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核心区域。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开发活动日趋活跃,近海生态环境资源承受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为摸清我国近海环境和资源家底,支撑服务于国家宏观决策、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综合管理和海洋安全保障,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即908专项)。该专项历时8年,动员180余个涉海单位和3万多名海洋工作者,动用调查船500余艘、执行1000多个航次、航行200多万公里,航飞294架次、飞行26万多公里,对我国近海开展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调查和评价,构建了我国第一代数字海洋系统。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全新完整的海洋综合调查技术标准体系,新制定发布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和《海洋工程地质调查》等5部国家标准,新制定出版21部海洋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其中海岛、海岸带、卫星与航空遥感、海洋光学、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灾害调查等14部技术规程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针对海岛海岸带、海洋水体、海底,构建了全新的海-地-空-天一体化近海综合调查模式及技术体系,并发明了海底土液化动态监测系统、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数据传输系统和液体振动、重力两用沉积物取样器等;首次对我国近海开展了全学科、全要素、全方位的综合调查,获得了我国近海全覆盖、高精度海洋环境资源家底数据,包括第一次实测获得我国大陆海岸线、全国海岛数量和滨海湿地面积等,调查站位和测线密度、技术指标和覆盖程度提高了1-2个数量级,调查比例尺由1:100万-1:50万提高到1:25万-1:5万,据此全面更新了近海环境资源基础图件。
(2)研发了系列国产化、区域化评价模型,建立和完善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资源综合评价方法体系;系统评价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健康和主要海洋灾害的现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全面评价了我国近海新兴海洋资源状况,掌握了可开发潜力;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近海环境资源开发保护的建议”、“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和“我国近海防灾减灾对策建议”等系列建议,为国家和沿海省市编制十二五相关规划、制定有关政策、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3)创建了第一代中国数字海洋系统。提出了数字海洋概念、内涵和体系结构,发展了多源多尺度海洋时空数据组织与管理等技术;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全面整合海洋信息资源,建成了迄今为止标准统一、数据最全面、信息最中国数
字海洋权威数据仓库;构建了我国第一个基于球体模型的数字海洋应用服务系统,全面应用于国家和地方各海洋领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海洋管理决策服务能力和海洋信息化水平。开发的i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在2009年6月与Google Ocean同期发布并已业务化运行5年,建成的iOcean@touch数字海洋移动服务平台正式投入使用。
(4)取得了一大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原创性成果,丰富完善了中国区域海洋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显著提升了对我国近海的认知水平。系统揭示了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丰富完善了中国区域海洋学学科体系和理论体系,编著出版了一批海洋科学典籍,如:涵盖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8大学科的《中国区域海洋学》系列专著8部,由27部专业专著构成的《中国近海海洋》系列专著,由两岸三地一百多位专家编纂而成的《中国海洋生物图集》10册,全面记述我国海岛自然、人文和历史标志性海洋志书《中国海岛志》21册(已出版8册),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系列专著13部。
包括上述系列专著工具书在内,共编著出版196部科学专著;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3200余篇,其中SCI和EI源刊论文486篇;获得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87项。本专项获得的资料和创新成果不仅在推动我国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近海国防能力、支撑海洋权益维护、提高公众海洋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在科学用海、用滩、用岸线,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及新兴海洋产业发展,降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成本,预测预报和防避海洋灾害等方面,均已产生并将持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908专项主要完成单位共28个,依次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福建省海域勘界办公室、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河海大学、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天津市地质矿产研究院、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河北省海洋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上海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以上单位分别主持或承担了我国近海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数字海洋建设和有关成果集成任务,获得了一批直接应用于沿海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海洋权益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成果。下面对前10个主要完成单位及主要创新贡献依次简介:
1、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负责了908专项立项论证、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成果集成设计,牵头专项成果总结及综合报告编制。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和海洋灾害等25项调查任务,河口动力沉积过程、重要三角洲演变、海洋地质灾害及海洋生态价值评估等14项评价任务,物理海洋与气象、海洋底质、全国海岸带及中国海岛志等成果集成任务5项。承担完成辽宁、河北、山东、广西、海南的海岛海岸带和近岸水体等调查任务26项,评价任务14项。
编制国家标准3部,包括GB/T12763.11—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工程地质》、GB/T12763.9—2007《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态调查指南》和GB/T 28058-2011《海洋生态资本评估技术导则》;主持《中国海岛志》系列志书编纂,主编出版了《中国海岛志》2册志书,编著《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底质》、《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及《我国海湾开发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等专著8部,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底质》、《中国近海海洋图集—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和系列专业成果图件,发表学术论文430篇;取得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3项;建立了专项海洋地质样品库,保存了专项获得的全部地质样品;构建了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与WGS84坐标系间转换的关系。
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立项论证、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成果集成设计、专项成果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主持了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气边界层、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和水体光学与遥感等23项调查任务,近海环流、海湾淤积灾害和养殖区生态等评价任务,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地球物理、全国海岛、中国海洋基本状况等成果集成任务。承担了浙江省调查项目4项、评价项目3项、成果集成项目3项以及海南省调查任务1项,成果集成项目3项。
主编出版《中国区域海洋学》系列专著和《中国海岛(礁)名录》,编著《中国海洋保护区》、《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中国近海海洋—海洋生物与生态》等专著,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地球物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
—海洋生物与生态》和系列专业成果图件。编制出版了《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遥感影像图集》,为钓鱼岛列岛各岛屿的标准命名提供了重要依据。
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总体实施方案编制、成果集成设计、专项成果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主持了有关调查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
主持完成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海底地形地貌、地球物理、海洋底质、海岛海岸带遥感等19项调查任务,海岛生态等评价任务7项,近海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等成果集成任务4项,承担数字海洋方面的生物及化学节点建设任务。
主编出版《中国海洋生物图集》10册,《中国近海海洋—海底地形地貌》、《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化学》和《中国海岛生态系统评价》等专著,编制《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底地形地貌》2册和《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图集—海洋化学》;制定了《海岛生态系统评价方法技术指南》行业标准;负责建设了海洋生物样品库,收集保存了专项获得的全部海洋生物样品46561份,并制作了大量样品标本。
4、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立项论证、专项成果总结和最终报告编制,负责数字海洋实施方案编制、数字海洋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
作为技术支撑单位,牵头完成中国数字海洋系统设计与建设,制定了数字海洋技术标准,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建立了数字海洋信息基础平台、数字海洋原型系统和海洋综合管理与应用系统。开发了iOcean中国数字海洋公众版和iOcean@touch数字海洋移动服务平台。负责完成专项55项任务,除数字海洋外,还包括我国沿海社会经济基本状况调查成果集成和有关评价任务等。
编著出版《中国数字海洋—理论与实践》、《中国近海海洋—沿海社会经济》等专著,编制《我国领海基点航空遥感影像图集》;发表学术论文129篇,取得软件著作权49项。
5、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作为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技术负责单位,组织编制遥感调查研究实施方案,协调解决了卫星遥感与航空遥感、遥感调查与地面实地调查的有关技术问题,负责完成遥感调查研究成果的总结与集成,参与了专项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
组织完成WY07和WY09区块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研究任务和2项成果集成任务,编制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海岛海岸带遥感影像处理与解释》专著、《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岛与海岸带遥感》和《南沙群岛岛礁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图集》等,制作了《角力南沙》影视片。
6、福建省海域勘界办公室
组织实施了福建海洋环境资源调查、评价、数字海洋建设及成果集成工作。组织开展了近岸海域水文气象、海洋化学、生物与生态、海岛与海岸带、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社会经济基本情况、海洋灾害、海洋生物苗种资源等11项调查和13个海湾的环境容量调查;进行了主要海湾环境容量、围填海、沙滩保护利用、风暴潮和赤潮等24项评价。重新确定了福建省海岸线长度、海岛数量、岛岸线长度和岛陆面积,掌握了海湾环境容量、可供养殖滩涂面积和潜在滨海旅游资源等;科学评估了福建海洋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可提供的承载能力,提出了系列管理与政策建议,为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指导海洋开发与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组织编著出版了《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13册、《中国近海海洋图集—福建海岛海岸带》和《福建省近海环境资源基本状况》等一批成果。建成并运行了省级数字海洋节点,并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网络连通,直接服务于各级政府的科学管理。
7、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作为技术牵头单位,组织开展了全国沿海海洋可再生能源调查、评价,主持完成总体成果集成,获得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总蕴藏量、可开发量、理论年发电量;选划出开发利用区,推荐了重点开发站址;编著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可再生能源》和《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可再生能源》。主持开展了我国近海水体光学要素和水色温遥感要素调查、分析与成果集成,首次全面获得我国近海表观光学和固有光学的系统数据和成果,编著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光学与遥感》和《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光学与遥感》。研建并运行了大管岛多能互补电站和海水淡化示范基地。
8、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作为骨干单位参加了908专项总体实施方案编制,负责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技术研发及标准制定、成果集成设计,参加了专项成果总结及最终报告编制。共承担908专项调查任务11项,评价任务9项,成果集成任务4项。建立了海洋环境质量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系统评价了海洋环境质量变化趋势;构建了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和安全预警体系;评价我国近海海洋环境问题和环境污染机制;评估了我国近岸海洋的环境容量和纳污能力。编著出版《中国滨海湿地》、《中国赤潮灾害调查与研究》、《全国海洋公共区划研究》和《中国近岸海洋环境资源质量评价与污染机制研究》等专著。
9、河海大学
作为技术负责单位,主持江苏近海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实施方案编制和成果集成;负责建立海平面与高程控制网并应用于本项调查,应用潮滩地形遥感监测
技术、地形与水动力过程可视化技术系统获得了潮间带地形地貌动态变化及发育期次。编著出版了《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江苏海岛海岸带》和《江苏省近海海洋环境资源基本现状》等专著。
10、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作为技术负责单位,主持了山东近岸海域海洋化学、生物与生态、重点海湾容量和海洋水文调查与评价任务;组织开展了海岛海岸带、海域使用现状和海洋灾害等调查与评价;选划了潜在海水增养殖区和潜在滨海旅游区;查明了山东海岸带、海岛、海域、海洋生物等资源环境状况,对山东近海环境资源基础数据和图件进行了全面更新。参与编著出版了《山东海情》和《中国近海海洋图集—山东海岛海岸带》等。
五、推广应用情况
1、获得的基础数据和评价成果,及时应用于国家十二五海洋重大规划和沿海11省市蓝色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国家和地方各级《海洋功能区划》修订与实施,所提海洋资源利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等多项建议被纳入其中,为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证。
2、创建的我国第一代数字海洋系统已业务化运行4年多,已先后向有关部委、沿海省市、军队、科研院所、高校等百余家单位提供了三千余批次数据共享服务,在海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海洋综合管理决策和信息化水平。
3、专项形成的海量环境数据、图件和成果,已全面应用于海洋环境服务保障,为海洋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专项获得的海岛调查资料和成果,为及时公布钓鱼列岛海岛标准名称领海基线、制定南沙群岛领海基点方案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5、在专项执行期间,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及时公布了我国海洋的核辐射背景值,针对蓬莱19-3和大连716重大海上溢油事件的生态损害评估提供了支撑;已在海洋可再生能电站建设、海域使用论证和琼州海峡跨海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工程中得到应用。
主要应用单位情况表
应用单位名称应用技术应用起
止时间
应用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海环境资源评价技术、结果
及系列建议书和系列图集
2010.1-
2011.12
为编制和实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
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外交部数字海洋权益维护系统、系列
遥感影像图集、《中国海岛志》
和《中国海岛(礁)名录》等
2010.8
至今
为开展涉海外交和海洋权益维护业务
工作,为我国及时公布钓鱼岛及其附
属岛屿标准名称、位置,制定南沙群
岛领海基点方案提供了支撑
海司航保部数字海洋技术,近海环境基础
数据和图件、系列遥感影像图
集、《中国海岛志》和《中国
海岛(礁)名录》等
2010.10
至今
数字海洋系统为海军信息化建设提供
了技术支持,资料和成果提高了近海
精细化保障能力
国家能源局海洋可再生能源调查与评价
技术、评价研究结果、数据、
图集和有关政策与规划建议
2008.5
至今
为编制国家十二五海洋可再生能源规
划、实施可再生能源专项提供依据,
支撑了大量海洋可再生能电站的选
址、设计和研建工作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海岸线修测和海岛界定技术
标准,海岸线数据和正射航空
影像,海岛资料及集成成果
2010.3-
至今
为确定海陆分界、海岛界定及927工
程技术路线设计和成果核查等提供了
技术支持与数据保障,有力推动了该
工程建设
国家文物局海底多波束测深、浅地层探测
等数据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
2012.1
至今
判识6个重点区29沉船疑点线索,为
水下考古(沉船)专项提供了重要依
据和支撑
沿海省级人民政府近海调查与评价技术体系和
数字海洋技术,管辖海域及附
近海域的海洋环境资源和海
岛海岸带的全部基础数据、图
件,综合评价与研究成果和专
题信息数据库,各省市海洋环
境资源基本状况蓝皮书和有
关近海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
护、海域使用、综合管理、减
灾防灾等政策与规划建议
2008.7
至今
在国务院批准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
发展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
划》、《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山东
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
海地区发展规划》、《浙江省海洋经济
发展示范区规划》、《福建海峡蓝色经
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广东省海洋经
济综合试验区规划》、《广西北部湾经
济区发展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
设规划》等国家级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中得到充分应用,并直接支撑了各省
级和地市级海洋功能区划修订和海岸
海域整治修复、海域使用、海岛保护、
减灾防灾等工作;省级数字海洋系统
业务化运行4年,并已向地级市及县
市延伸和应用。
六、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获奖项目名称获奖
时间
奖项名称
奖励
等级
主要获奖人授奖单位
中国近海“数字海
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2012
海洋科学技术
奖
特等奖
石绥祥、林绍
花、徐胜、李
四海、金继业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国家海洋信息中
我国海岛与海岸带遥感调查研究2013
海洋科学技术
奖
一等奖
蒋兴伟、吴
强、马毅、朱
海天、张汉德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中国海岛志》编纂2013
海洋科学技术
奖
一等奖
李培英、吴桑
云、夏小明、于
洪军、陈坚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我国近海海洋光学与遥感调查研究2012
海洋科学技术
奖
一等奖
李铜基、汪小
勇、林明森、何
贤强、唐军武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海岸带黄土与古冰
川遗迹及陆架沙漠化环境2011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海洋工程
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李培英、徐兴
永、赵松龄、周
力平、于洪军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
《全国海洋功能区
划(2011-2020年)》研究编制2012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海洋工程
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关道明、夏登
文、阿东、付
元宾、柯昶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
陆源入海重点排污
口典型有机污染物海洋环境效应确定的关键技术研究2013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海洋工程
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王菊英、郭
丰、穆景利、王
新红、王睿睿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
中国近海地质灾害研究2013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海洋工程
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李培英、刘乐
军、杜军、张
晓龙、
李萍
中国海洋工程咨
询协会
中国海洋生物种类名录和图谱,2012
海洋科学技术
奖
二等奖
余兴光、林茂、
黄宗国、李瑞
香、陆斗定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我国近海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2013
海洋科学技术
奖
二等奖
蔡锋、吴自
银、周兴华、周
成虎、郑勇玲
中国海洋学会、中
国太平洋学会、中
国海洋湖沼学会
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
日期
权利人
专著我国近海海洋综
合调查与评价
(上、下册)
中国
ISBN
978-7-5027-8416-4
2012年10月国家海洋局
发明专利海底土多功能多
道空隙水压力监
测探杆
中国
ZL20051
0045362.3
2011年10月
12日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
研究所
软件著作权数字海洋原型系
统[DOTS]
中国2011SR006109
2010年5月
30日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国家标准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工程地质调
查
中国
GB/T12763.11—
2007
2007年8月
13日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
洋研究所
发明专利海底土体液化现
场监测设备
中国
ZL20051
0045361.9
2009年7月
22日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
研究所
发明专利液体振动取样器中国
ZL20091
0231266.6
2013年3月
27日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
洋研究所
软件著作权iOcean中国数字
海洋公众版软件
中国2010SR068231
2009年6月
12日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专著中国区域海洋学
—海洋地貌学
中国
ISBN
978-7-5027-8258-
2012年6月南京大学
志书中国海岛志—辽
宁卷第一册
中国
ISBN
978-7-5027-8309-
9
2013年3月
《中国海岛志》编
纂委员会
图集中国海洋生物图
集(第一册)
中国
ISBN
978-7-5027-7877-
4
2012年5月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
洋研究所
八、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排序姓名
技术
职称
工作单位对本项目创造性贡献
1李培英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
研究所
主持专项总体实施方案制定和专项成果集成设计,负
责跟踪技术指导和专项总报告编写;承担海洋地质灾
害调查与研究和《中国海岛志》编纂等任务。
2石绥祥研究员国家海洋信息中
心
中国数字海洋信息系统基础框架构建项目负责人,组
织开展和完成了系统总体规划、全过程研发和建设,
并推广应用到国家有关部门和沿海省市。
3石学法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
研究所
海底底质调查与研究技术负责人,负责底质调查技术
标准制定、跟踪指导和全国底质调查资料和成果集
成,主持9项调查与评价任务。
4蒋兴伟研究员国家卫星海洋应
用中心
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研究技术负责人,主持卫星遥感
调查技术研发与应用、全国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成果
的集成,承担4项遥感调查研究任务。
5蔡锋研究员国家海岛研究中
心
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技术负责人,负责调查技术标
准制定、跟踪指导和全国地形地貌调查成果集成,主
持6项调查与评价任务。
6关道明研究员国家海洋环境监
测中心
主持海湾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研发了评价模型
并在专项中得到应用,负责全国滨海湿地调查、统计
及成果集成。
7李四海研究员国家海洋信息中
心
牵头承担数字海洋标准规范制定、关键技术研发,海
洋信息基础平台建设,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
及数字海洋集成框架系统建设。
8林茂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三
研究所
牵头承担中国海洋生物种类名录和图谱研究任务,组
织两岸三地一百多名专家编著和出版了《中国海洋生
物图集》。
9王颖教授/院
士
南京大学
负责江苏海域的环境资源调查研究的指导和协调工
作,主持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调查与评价,主编了《中
国区域海洋学-海洋地貌学》。
10张汉德研究员国家海洋局北海
分局
海岛海岸带航空遥感技术负责人,主持航空遥感调查
技术标准制定,承担北海区调查任务,主编和出版了
3册航空遥感影像图集。
11刘修德教授级
高工
福建省海洋与渔
业厅
负责福建近海环境资源调查研究及成果集成,主编和
出版了《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
12韩家新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水
淡化所
牵头完成海洋可再生能源调查研究任务,编制完成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可再生能源》等。
13高金耀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
研究所
负责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研究任务和成果集成,主编出
版《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地球物理》等。
14张长宽教授河海大学负责江苏省近海环境资源调查研究及成果集成,主编和出版了《江苏省海洋环境资源基本状况》等。
15暨卫东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三
研究所
负责海洋化学调查研究任务和成果集成,主编出版
《中国近海海洋—海洋化学》等。
16吴桑云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
研究所
主持我国海岸带调查研究成果集成和技术标准制定,
负责3项浅地层勘测和1项评价任务。
17夏小明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
研究所
主持我国海岛调查研究成果集成,主持编制《海岛界
定技术规程》、主编出版《中国海岛(礁)名录》。
18吴强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预报中
心
海岛海岸带航空遥感调查研究任务总负责人,组织实
施了机载激光雷达技术开发和应用。
19吴爱娜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标准计
量中心
负责广西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和组织
实施。
20余涛高级工
程师
浙江省海洋与渔
业局
负责浙江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和组织
实施。
21林明森研究员国家海洋应用卫
星中心
负责专项ST10区块水体海洋遥感调查研究,主持研
发HY-1卫星水色仪和EOS-MODIS卫星数据的交叉
辐射定标技术。
22熊学军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一
研究所
负责物理海洋调查研究任务和成果集成,主编出版
《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等。
23陈坚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三
研究所
主持4项调查与评价任务,主编出版了《中国海岛志》
福建卷第三册。
24夏登文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
心
主持近海岛屿综合开发利用示范研究,建成了山东省
大管岛多能互补电站和海水淡化示范基地。
25陈彬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三
研究所
主持海岛生态系统评价任务,构建了海岛生态系统评
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26黄韦艮研究员海洋二所主持专项WY05区块海岛海岸带遥感调查研究,主编出版了《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遥感影像图集》。
27苗丰民研究员国家海洋环境监
测中心
主持全国海域使用现状调查研究成果集成和技术标
准制定,负责辽宁海域使用调查研究任务。
28黄秀清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局东海
分局
组织实施地形地貌6个区块的调查研究,主编出版
了《中国海岛志》江苏上海卷。
29于福江研究员国家海洋预报中
心
主持风暴潮和海冰等海洋环境灾害的调查研究,负
责海洋灾害调查研究成果总集成。
30汪小勇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
心
负责近海海洋光学与遥感调查研究集成,主编出版
《中国近海海洋图集—海洋光学特性与遥感》等。
31侯纯扬研究员国家海洋技术中
心
牵头完成海水资源调查研究任务,编制完成《中国近
海海洋图集--海水资源》等。
32李铁刚研究员中科院海洋研究
所
负责2个区块海底底质调查研究,发表系列论文。
33杨顺良研究员福建海洋研究所
负责福建省海岛调查和福建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
34王道儒研究员海南省海洋规划
研究院
负责海南热带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任务,
提出了海洋生态保护政策建议等。
35蒋明星高级工
程师
广西自治区海洋
局
负责广西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的方案设计和组织
实施。
36王春生研究员国家海洋局第二
研究所
负责海洋生物与生态调查研究任务和成果集成,主编
出版《中国近海海洋—海洋生物与生态》等。
37魏红宇研究员国家海洋信息中
心
负责数字海洋主干网络平台、iOcean@touch数字海
洋移动服务平台与运行控制系统建设。
38胡翔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局北海
分局
组织实施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2个区块的调查研究,
以及北海分局所承担任务的组织与协调。
39练树民研究员中科院南海海洋
研究所
负责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3个区块的调查研究,以及
中科院南海所承担任务的组织与协调。
40刘刻福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局东海
分局
负责浅地层剖面和侧扫声纳3个区块的勘测与研
究,以及东海分局承担任务的组织与协调。
41宋素青研究员河北省海洋研究
院
负责河北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方案设计、组织实
施、成果集成及其推广应用。
42李团结高级工
程师
国家海洋局南海
分局
主持2个区块的海底底质调查和广东省海岛海岸带
综合调查任务。
43姚勇研究员国家海洋标准计
量中心
负责908专项成果转国标与行标工作,以及海洋调查
与分析的标准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
44司建文教授级
高工
国家海洋标准计
量中心
组织实施908专项的技术规程培训、质量跟踪监督检
查以及全部课专题的质量评估。
45刘思远高级工
程师
广东省海洋与渔
业局
负责广东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实施过
程、成果集成及其推广应用等组织与管理。
46贺光工程师山东省海洋与渔
业厅
负责山东海域环境资源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实施过
程、成果集成及其推广应用等组织与管理。
47裴艳东研究员天津地质矿产研
究所
负责天津地区海岛海岸带地形地貌调查。
48朱海天研究员国家卫星海洋应海岛海岸带调查研究及成果集成骨干。
用中心
49曹立华教授中国海洋大学负责DX19区块地形地貌调查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