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灾害---以海啸为例
海洋灾害地质就是对各种海洋工程具有直接危害或者潜在性危害的,或者能够产生障碍的各种地质因素(包括地貌因素)。伴随着物探技术和工程地质调查技术的迅速发展,伴随着油气资源的快速开发的需要,海洋地质学中对海洋灾害地质的研究应运而发展起来,并作为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登上了现代海洋地质科学的殿堂。
海洋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将对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大伤害,甚至对整个地球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对灾害地质的研究和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海洋地质灾害类型分类
1.1按照空间分布分类
按照空间分布的划分原则,海洋地质灾害主要分为海底表面地质灾害和海底以下浅地层中的地质灾害。海底表面的主要包括各种活动的水下沙波、潮流沙脊群、强烈的海底侵蚀与堆积、大面积的滑动和崩塌、各种沟谷地貌等,海底以下浅地层中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古河道、古湖泊、浅断层及活动性断层、浅层气、力学性质极不均衡的地质体。
1.2按其产生灾害的程度分类
按照其产生灾害的程度原则划分,海洋灾害地质包括产生危险性因素的灾害和限制性因素的灾害。危险性因素是指直接对工程产生危害的,如高压浅层气、海底滑坡等;限制性因素是指对海洋工程产生一定限制的因素,不会产生直接危害,在施工中采取相应措施就可避免的,如古河道、不平坦的海底等。
1.3按触发机理分类
按照触发机理不同的原则,可分为水动型、地动型和人工触发型。水动型是指与海洋水文气象条件特别是与风、浪有关,强风浪使水体产生异常运动,使海底沉积物发生大面积运动;地动型指与地震及火山爆发有关而引起的地质灾害;人工触发的就很多了,比如高压浅层气。
当然,对海洋灾害地质的划分,还有很多种标准,在此不一一列举。
2 常见的海洋地质灾害
2.1海洋地质灾害的列举
常见的海洋地质灾害有活动性断层、工程软弱层、海底滑坡、土体性质动态变化、浅层气、埋藏古河道、海底活动沙波或沙丘、海底冲淤、地震与海啸、海平面升降、海岸侵蚀、咸水入侵等等,下面,我就海啸作一详细叙述。
2.2 海啸
海啸是一种
由海底地震、海
底滑坡、海底火
山等造成的海面
恶浪的现象,是
一种具有强大破
坏力的海浪。当
地震发生于海
底,因震波的动
力而引起海水剧
烈的起伏,形成
强大的波浪,向
前推进,将沿海
地带一一淹没。
2.2.1海啸的成因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者沿岸山崩或者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
震动之后,
震荡波在海
面上以不断
扩大的圆
圈,传播到
很远的距
离,这就像
卵石掉进很
浅的水池产
生的波一
样。而且,
海啸的波长
比海洋的最
大深度还要
大,因此,
不管海底有多深,波都可以传出去。
2.2.2海啸的分类
海啸按照成因分可以分为地震海啸、火山海啸和滑坡海啸。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风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波浪。
2.2.3海啸的特点
海啸传播速度快,大约为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远达500到650公里,破坏性极强。海啸时掀起的巨浪,高度可达几十米,形成水墙,并且,海啸由于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十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
2.2.4海啸的危害
海啸引起的巨浪,会以摧枯拉朽之势,迅猛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间,人、港口所有设施、船和建筑物都
会被席卷一空。待海啸过后,一片狼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十分巨大。
2.2.5海啸的预警
在大地震以后如何迅速地、正确地判断该地震是否能激起海啸,仍然是个未被解决的谜。但是,依靠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是可以为防灾减灾做一点贡献的。
由于地震能引发海啸,因此海啸的预警信息要由地震监测系统提供。所以应该完善地震监测网络。此外,地震纵波传播速度比海啸快20~30倍,所以,当地震发生时,及时预测浪的传播也是非常必要的。
海啸虽然现在难以监测,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那些研究海洋地质灾害的工作者们一定会有办法去监测海啸,从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