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项目在厦门,因为采用厦门92坐标系统,所以查询了厦门92坐标系统的来龙去脉。文后有92坐标系统的简介。从简介可以看出,92坐标系统的基准点仍然是54控制点,因此它是北京1954坐标系统。但是这个北京54坐标系统不是92年之前的旧54坐标系统,因为组成它的控制点重新进行了GPS观测,解算并进行了修正,得到了更新的54坐标。这样做了以后,厦门92坐标系统的控制点都具有了84坐标和新54坐标。下面做个总结:
92坐标系统:
椭球:北京54椭球(克拉索夫椭球)
投影方式:高斯投影
中央经度:118.5度
比例因子:1.0
东坐标-400000
北坐标-2700000
厦门92坐标简介
厦门平面控制测量最早在民国17年(1928年)由陆地测量局进行,在城区附近山头选定若干三角点,以天文测量确定子午线方向,以三角、导线测量作为施测地形图的依据。由于当时无测量规范可循,成果不够理想。正规的厦门城市平面控制网测量,是在1958年委托中央城建部测量公司第二大队测设的。依据当时的《城市测量规范(草案)》要求,在厦门岛、集美、杏林、海沧等区域布设城市二等控制网,在岛东部测设一条二等折基线,经双菱形基线网两次扩大后,求得扩大边作为二等控制网的起算边。后又把控制网扩展到同安县。在同安县城南利用军委测设的一等基线作为同安控制网的起算边。两个网以一条公共边相连接,以从同安基线边到岛东部扩大边的“边条件”把两网联成一体。控制面积约1500平方千米。利用军委基线边的“基南”点作为整网的坐标起算点,该基线边方位角作为整网的起算方位。考虑到厦门地处东经118度15分左右,如果采用国家统一的3度带117度(东经)作为中央子午线,则投影后其长度改正过大,将与厦门实际不符。经研究决定采用1.5度带投影,中央子午线为118度30分(东经),这样投影长度改正值小,与厦门实际相近,而且《规范》也允许城市控制网采用1.5度带投影。由于厦门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故整网的高程归算面采用黄海0米。因此由该控制网建立起来的厦门城市坐标系统是1.5度带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从此,厦门的城市规划建设设计、土地管理等都是以这个坐标系统为基础的,使厦门市的各项建设有了统一的坐标系统。至1995年,先后在该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许多三四等三角网和不同等级的小三角网、导线网,其点数约数千个。
1958年建立的厦门城市控制网和以后逐步加密的数千个等级控制网点,由于历经30多年,点位丢失、破坏较严重,同时原城市控制网的图形强度不够严密,精度不足,已远不能适应厦门特区日益增长的需求。经调研后,决定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福建省测绘局合作,采用最新高科技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重新在厦门辖区内布设“厦门二三等GPS控制网”,共设置113个GPS点,控制面积1500平方千米,取得高精度的成果。为了与原Ⅱ等城市控制网相衔接,GPS网点尽可能充分利用原Ⅱ级网控制点位。仍采用“基南”点为GPS网的起算点,中央子午线和高程归算面与1958年控制网一致。其目的:一是充分利用原控制网的成果,保持前后连贯性;二是为了比较两网的成果精度。GPS控制网本身的成果完成后,结合30多年来建立的三四等网和小三角网、导线网的成果,使用其原始观测数据在二三等GPS网的控制下重新平差计算出这些网点的GPS坐标成果。重新计算的网共有12个,约550多点。经过对比两组坐标值,发现坐标差异的大小随地域而异,离起算点(同安基南)越远,差异越大,同安地区一般相差10厘米以内。集美、杏林一带一般相差20厘米左右。在岛内、海沧一带一般相差30~40厘米,最大的达50厘米,且呈GPS值大、旧网值小的系统性。主要原因是由于旧网两次三角网图形连接不够严密,只有一个基线条件,而无方位角条件,致使旧网在岛内、海沧等地因离同安起始点远、方位偏差较大而造成的误差。GPS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点位不必相互通视的优越性,其成果是可靠的。为充分利用旧成果,采用分区求出拟合参数来建立新旧坐标转换数字模型,并编成软件输入计算机。只要输入点的1958年坐标和分区号即可求出该点的GPS坐标。1992年后经过几年的测量检验,证明GPS网成果精度是可靠的。1994年,漳州市也采用GPS建立漳州全市辖区的控制网,为检验精度,特意在角美、海沧接壤地带连测两个厦门GPS网点,由漳州推算的54北京坐标值与厦门推算同一点的54北京坐标值,两者相差仅15厘米左右,这说明两市GPS网的精度是可靠的。1995年底,由厦门二三等GPS网建立起来的厦门新坐标系统,被定名为“92厦门坐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