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海洋工程技术是造船界关注的技术领域之一,世界上现代化的一流船厂都把高新技术船舶与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作为其纲领性产品。海洋工程技术涉及的领域很广,包括海洋发电技术、海洋钻探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油矿开采技术、海岸风力发电技术、海层探测技术、海洋物质分离技术、海水提炼技术、海洋建筑设计等。海洋发电技术包括:海水发电、海洋风力发电、潮汐发电、温差发电等。海洋钻探技术包括:海洋油井开发、海洋矿石开采等、海水淡化技术包括:太阳能净水、工业净水等。海洋物质分离技术包括:海水金属分离、轻水物质提炼等。能源开发、资源开采等领域海洋工程技术数目众多,未来人类利用和保护海洋是个新新话题。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随着近年来海洋开发“热”的升温,特别是专属经济区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实施,海洋工程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在潜水器技术方面。目前世界上建造的载人潜水器超过160艘,无人潜水器超过1000艘。日本继1989年建成深海6500 米载人潜水器“SHINKAI6500”以后,于1993年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潜深10000米的无人潜水器,用于深海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研究。经过“七五”和“八五”的工作,我国的潜水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无人潜水器方面,某些项目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潜深600米的“7 1 03”深潜救生艇是我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还有300米工作水深的“QSZ—II型双功能单人常压潜水装具系统”、潜深150米的鱼鹰I号和双功能的鱼鹰II。综合国内从事潜水器开发的各院校、研究院和研究所的力量,我国已具有开发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能力。

——在海底管线埋设、检测和维修技术方面。我国海底电缆的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第一条国际通讯电缆于1976年完成,1993年成功研制出MG一1型海缆埋设犁,并于同年成功完成中日光缆的埋设任务。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SMD(Soil Machine Dynamics Ltd.)公司和Land& Marine Eng.公司建造了不少拖曳式埋设系统。而美国的海洋系统工程公司为AT&T研制的SCA- B 号埋设机是一种ROV型(水中航行型)的埋设机。可在1850米深用喷水的方式埋设电缆至地下0.6米,可以取出埋深在1.2米以内的电缆,埋设电缆直径为300毫米。履带爬行自走式、带有不同功能挖掘机构的埋设机是海底管道及电缆的埋设技术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履带车载体上通过更换不同的挖沟机械,装备各种探测设备后,既能在沙泥底中进行埋设作业,也能在软岩底中进行埋设作业;既能铺设又能跟踪、挖掘、检修、复埋;既能在水下,也能在浅滩或滩涂工作。目前,这种自走式埋设机已有20多台。

作为开发海洋资源的一种活动,海洋空间利用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利用海面空间是两千多年前的海上交通运输。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海洋工程等技术的逐步提高,以及城市化、工业

化的迅速发展,导致陆上用地日趋紧张,使人们更加重视海洋空间的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分为几个方面。第一、生活和生产空间;第二、海洋交通运输;第三、储藏和倾废空间;第四、海底军事基地。

解决海洋空间利用的工程技术问题也是近年来海洋工程界研究

的热点。

国外研究现状

(1)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的研究。

在这方面,目前进行最广泛和深入的是日本和美国。日本于1999年8月4 日在神奈川县横须贺港海面上建成—个海上浮动机场。这个浮动机场于1995年开始研制,它由6块长380米、宽60米、厚3米的箱型结构焊接而成,上有一条1000米长,最大宽度达120米的飞机起降跑道。这种机场具有很大的军事价值,战时可以作为支持作战飞机的移动基地使用。美国Weidlinger设计院曾为纽约4号机场设计了FLAIR海上机场方案,面积达6平方公里(3600

米×1680米),包括滑行跑道2条,飞行跑道4条,能够满足包括13747大型客机在内的每小时100架次的起降要求。

(2)海底军事基地。

海洋空间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海底军事基地的建造,其中包括海底导弹和卫星发射基地、反潜基地、作战指挥中心和水下武器试验场等等。目前,世界上海底军事基地最多的要数美国和前苏联。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制定一系列建立海底军事基地计划,并逐个完成了“海底威慑计划”,“深潜系统计划”、“海床计划”、“深海技术计划”等等。譬如,美国设计的陀螺型“水下居住站”可供5人小分队在2000米深的海底完成持续20天的任务;建在佛罗里达的迈阿密东南50海里海底的“大西洋水下试验与评价中心”可供潜艇和水下武器试验使用。

(3)国外海洋石油工程装置

国外海洋石油工程装置大致是由10~25m水深的驳船式、坐底式钻井平台,发展到自升式、顺应式桩塔(CPT)、张力腿平台(TLP)、半潜式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张力腿平台、竖筒式平台(SPAR)、水下井口和柔性立管生产系统(SPS)等的过程,水深已达2 500m以上。其中,半潜式平台、张力腿平台和SPAR平台,由于抗风浪能力强,甲板面和装载量较大,特别是离岸越远、水深越大,越显示其优越性。至2004年底,国外已建成约25座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五代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的最大水深已超过3 000m。张力腿平台、SPAR 平台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深海油气田开发。各种产品已逐渐形成系列,如半潜式平台的“BINGO"系列、“GVA”系列等,张力腿平台的“Seastar”系列、自升式平台的“JU2000”系列(美国Friede&G0ldman公司)和“CJ50”系列(荷兰GUSTOMSC公司)等。

20世纪80年代,中型自升式平台的升降桩腿,已采用三角形、四方形截面的混凝土结构制成,能用于水深超过60 m,并可减少波浪、潮流等外载荷的作用。

继自升式平台之后又出现了半潜式钻井平台。1962年,美国建成“兰水一号”半潜式钻井平台。1979年2月24日,日本海洋钻井公司在日本新泄省三岛群寺泊町水深127.5 m的海上油气田,也采用了半潜式钻井平台“白龙五号”。

20世纪80年代FPSO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开始用新建的FPSO投入海上油气田开发。近10多年来,在种类繁多、竞相发展的海洋石油工程装置中,FPSO与半潜式平台、竖简式生产平台(SPAR)被誉为当今海洋石油开发中非常重要、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三大设施,成为海上油田开发的主流方式。其中FPSO更是海洋石油开发装备中最耀眼的“明星”,并广泛用于英国北海、东南亚、南中国海、两非、巴丙、澳大利亚、中东等海域。据《Offshore》统计,截止2003年8月全世界投入运行和在建的FPSO为119艘。从现有的119艘FPSO 分析:旧油船改装65艘,占总数54.6%;新建53艘,占44.5%;l艘不详。从现有119艘FPSO的DWT来看,5万吨以下有12艘;5~10万吨有21艘;10~15万吨有38艘;1 5~20万吨有ll艘;20~25万吨有3艘;25万吨以上有24艘;另有10艘吨位不详。其中20万吨以上超大型FPSO占

22.7%。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9月底),近年来世界船厂共接获FPSO 订单l1艘,20万吨以上的就有4艘,占45%。近年来FPSO进一步向LPGFPS0、LNGFPS0、FSRU、FPDSO等形式发展。

(4)深海作业平台。

随着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不断向深海发展以及其他深海资源开发的兴起,深海作业平台成为海洋工程界的热点之一。即将投入使用的URSA 张力腿平台的工作水深将达1250米,然而这些深水平台技术复杂,造价十分昂贵。因此,当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开发新型的深水平台,以降低造价。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美国处于前列。例如,美国提出一种“新一代移动式海上钻井装置——带可回收重力基础的浮力腿平台”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将甲板及上部设备支撑在一个很长的单圆柱浮力腿上。浮力腿则由八组系索固定于靠压载控制的可回收的重力上。当一口井钻井完毕后,重力基础可用排除压载的方法回收,整个结构可方便地移至另—个井位。该结构具有良好的运动特性,建造简单,移动性好,兼具柱型浮标(SPAR)与张力腿平台的优点。该平台工作水深为915米的方案不包括上部设备的总造价为7500万-8500万美元,远低于同样功能的其他形式的平台。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对适用于深水的张力腿平台和轻型张力腿平台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为深海平台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研究工作远未深入。

目前的油气资源开发主要是在100多米水深的大陆架地区,随着向深海的发展,深海作业平台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

——各种海洋结构物由于在海洋环境中进行施工,将给海上施工技术带来极大的难度和特殊性。这里仅以海底沉管隧道的施工为例。目前世界上已建造沉管隧道110条以上(含海底和江底),其中最长沉管隧道是美国旧金山海湾地区快速交通隧道,全长5825米,由58节管段组成。最宽的沉管隧道是比利时亚珀尔隧道,管段宽达53.1米,全长336米,单节管段最长的隧道是荷兰海姆斯普尔隧道,最长一节管段为268米,宽21.5米,重5万吨。在施工中必须解决超重大管段在浮动状态下的精确沉放问题;水下地基基础处理,通常要求平整度≯10厘米;水下测量与控制问题。因此,它是工程船舶技术、激光测量技术、电子定位技术、超声波技术、高精度传感器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的综合。

国内研究现状

1.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装置

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海洋油气工程装备研制取得了不少成果。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开发并利用了许多形式及各种用途的海洋工程装备,为我国能源建设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装置的历史,在世界上还算是很年轻的。近海石油勘探还只是从50年代末期才开始的。物探普查发现我国近海海域的一系列沉积盆地,总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于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莺歌海、北部湾六个大型含油、气的地质盆地。预测石油资源量为275.3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10.6万亿m3。另据我国国土资源部宣布:我国管辖南海海域又圈定的38个沉积盆地,海上油气资源可达400亿吨以上的油当量(2004年2月26日《人民日报》)。据《中国产经新闻》2004年3月2日报道:中国南海石油储量在230~300亿吨油当量,占我国总资源的三分之一,有“第二个中东海湾”之称。所以,我国是世界上海底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主要在大陆架,水深不超过300m,海上原油发现率仅为18.5%,天然气发现率仅为9.2%。我国大量的海上油气资源,极具勘探开发潜力。值得指出的是:我国仍然缺少必要的深海钻探及开发装备,至今对南中国海油气资源的物探和开发处于空白状态。我国南海周边地区的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与文莱等,早在我国南中国海开采海上油气田,每年取走4 000万吨海上石油(我国目前海上油气年产量为2 400万吨,到2008年才达到4 000万吨海上石油),380亿m3的天然气(相当于西气东输的两倍)。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有国际竞争力的海上石油公司,她已拥有65座固定平台、9座自升式平台、3座半潜式平台、14座FPSO。可以看到,我国海洋石油工程装置的研制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近海到远海,从海况良好到海况恶劣的过程,在世界这一领域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我国FPSO的数量与研制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但其他海洋石油工程装置还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20多年。主要业绩是:

1972年,由渤海石油公司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坐底式“海五”平台,工作水深为14~16m。同年,由七O八所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设计、大连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一号”。

1974年,由七O八所设计、沪东造船厂建造地质矿产部的“勘探一号”双体浮式钻井船。

1984年,七O八所为地质矿产部研究设计、由上海造船厂建造了我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勘探三号”。

1988年七O八所为胜利油田研究设计、由中华造船厂与烟台船厂联合建造了“胜利三号”坐底式钻井平台。

20世纪80年代,七O八所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渤海埕北油田A区工程进行了生产模块及生活模块的研制。

1988~1992年,七O八所先后参与南中国海HZ21 1油田,W—11—4油田及渤海湾JZ20—2油田生活模块的研制。

1993~1996年建造了辽河油田“辽海一号”坐底式采油平台。

1995~1996年改装了辽河油田“辽海二号”自升式修井作业平台。

1998年,七O八所为大港油田研究设计、由大连造船新厂建造了“港海一号”超浅吃水、自升式钻井平台。

2001~2002年为大港赵东油田设计了钻井模块。

2003年为东海石油公司设计了东海春晓油气田群三个生活模块。

近年来还研制了加拿大的半潜式转载平台。

我国FPSO的业绩更为世人所嘱目。1986年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使用一艘由17万DWT的10年船龄的油船由法国道达尔公司设计、新加坡三巴旺船坞公司改装成FPSO(“南海希望”号)在中国北部湾围洲103油田作业,从而开始了FPSO在我国沿海油气开发的应用。20世纪的90年代,又有“南海发现”号、“南海开拓”号、“南海胜利”号和“南海盛开”号4艘FPSO在南海的惠州油田、西江油田、流花油田和陆丰油田作业。

我国不仅有旧船改装FPSO,而且根据ODP报告,比国外早4~5年研制了新的FPSO。20世纪80年代,七O八所为Jc0Dc经营的渤中28—1油

田设计“渤海友谊”号FPSO(沪东造船厂建造)在1989年4月正式投产作业,是我国FPS0研制“零”的突破。此后经历了从小吨位到大吨位(1 5万吨级)、多种单点系泊系统(软钢臂式,转塔式)、由横向输油转向纵向输油、水深从

24m~11 7m、海况从良好(渤海湾)到海况恶劣(南海强台风海区)的发展历程。至今已有“渤海长青”号、“渤海明珠”号、“渤海世纪”号、“海洋石油112”号、“海洋石油11 3”号、“南海奋进”号、“海洋石油11 1”号在我国渤海和南海的油田作业。其中“南海奋进”号和“海洋石油111”号是15万吨级、内转塔式、不解脱、在强台风海域服务的FPSO。近20多年来,我国已有14个海上油田采用了FPSO,其数量排名世界第二,而且已成为世界上拥有新建FPs0数量最多的国家,至今它支持着我国海上石油70%的产能。海上油田的经济收益分摊到FPSO已高达4 000多亿元。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FPSO已成为国家的能源产业链中极其重要的产品结构。

2004年8月,七O八所又赢得了美国康菲(Conocophfllips)石油公司信赖,取得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与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开发蓬莱19—3油田的30万吨级浅水超大型FPSO的前期工程设计。在2005年,我国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又在国际市场一举中标,获得该项目的建造合同,这是我国FPSO 设计冲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标志。2004年七O八所又参与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南海2艘12万吨级大型FPSO招标设计。今天,这三艘FPSO分别在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大连新船重工、青岛北海重工建造。

2海洋军事基地

我国虽然在小型载人潜水器和无人遥控潜水器等方面已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科研成果,但以军事为目的,能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下隐蔽工作,并能完成多种作战功能的海底军事基地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然而,作为海洋空间利用的—个重要方面,海底军事基地的开发将会提到议事日程,它不仅能提高我国军事力量和军事威慑力量,而且也会带来其他配套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当前海洋工程技术研究的热点发展趋势

1.潜水器技术——载人潜水器的开发。

由于载人潜水器不仅在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而且在水下作业乃至军事方面都有着无人潜水器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世界上许多发达的海洋国家均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载人潜水器。我国无论从海洋开发角度出发,还是从赶超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出发,都有必要进行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十五”期间,我国将在“863”计划中开展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研究。载人潜水器因其所处的作业环境和作业功能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它在材料、结构、动力、推进、控制、信息采集和传输、水声、生命支持系统等方面都包含诸多高新技术内容。其主要关键技术为:

(1)大容量高性能能源研究,包括闭式循环柴油机系统,热气机动力系统,大容量高性能电池的研制等;

(2)轻型高强度材料的研究,包括石墨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钛合金以及高强度、低比重的浮力材料等;

(3)深水控制技术,包括高可靠性,高性能的操纵控制技术,高性能运动姿态测量和导引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

(4)特种装置技术,如特种推进系统,深海液压系统,水下作业技术,深海应急自救生命支持系统等;

(5)水下成像和水下图像信息传输技术等。

2.海底管线检测与维修教术。

目前我国已有石油天然气管线超过2000公里,这些管线的检测和维修费用每年高达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美元,由于管线损坏造成的停产损失更无法估计。海底管线检测和维修的主要关键技术是:

(1)水下管线泄漏检测技术,重点是高灵敏度水听器和信噪分离技术及放大处理技术;

(2)水下检测管线系统运载技术——主要是特种遥控潜水器,要求该潜水器具有低噪声,强推进的动力系统,低磁性的结构形式和可以自动跟踪管线的操纵控制技术;

(3)水下维修装置的精确定位技术;

(4)水下管线的提升和清泥技术,需研究大功率液压提升装置,大深度水下喷射式清泥装置;

(5)水下工作舱技术,重点是解决水下工作舱的生命支持系统,管线接口密封技术;

(6)水下作业机械。解决水下切割和焊接问题。

3.大型浮式生产系统研究。

海上浮式生产系统不仅应用于海上边际油田的开发,而且也用于大型海上油田。其作业水深也逐步由浅水向深水发展,然而还有不少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系统的动力特性与运动响应分析;

细长柔性构件(如系泊链、隔水管等)的涡激诱导振动及疲劳分析;

生产储油船的极限强度及疲劳问题;

高海况下快速解脱与快速回接问题;

深水情况下材料的使用,包括设计、检验和防腐等。

4.深海平台研究。

当前,海洋工程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如美国、挪威及英国等都十分重视深海平台的研究,探索综合利用深水张力腿平台技术、单圆柱平台(SPAR)技术以及桶形基础技术等开发出新的平台形式。据报道,作为概念研究,平台的作业水深已超过1500米(所谓极深水),有望达到8000英尺。深海平台的关键技术主要是:

(1)平台结构形式研究,使平台具有良好的运动性能,同时又有较低的造价;

(2)平台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尤其是长周期漫漂运动,以及高频响应中所产生的二阶和频力和高阶脉冲力;

(3)平台张力腿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张力腿的极界承载能力。疲劳断裂可靠性以及维修问题;

(4)桶形基础研究,主要是基础土壤破坏机理研究(土壤在负压下的膨胀,渗流和失稳等),负压控制技术(基础在负压下沉时的速度和姿态控制),基础承载能力(上拨力,侧向力)的计算与实验研究。

5.超大型浮式结构物(超大型浮体)的研究。

超大型浮体的特征是平面尺度(与波长比)巨大,相对来说垂直尺度则甚小。所处的海洋环境又极其复杂,来波或来流的方向和大小在整个建筑物的范围内可能都不一样,同时超大型浮体是具有永久性或非永久性的海上建筑物。作为军事

用途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抗暴、抗冲击的能力。因此给超大型浮体带来了特殊的技术问题,主要是:

(1)海洋环境非均匀性对超大型浮体流体动力特性的影响;

(2)超大型浮体的系泊定位系统的动力特性和可靠性研究;

(3)多模块超大型浮体的水弹性响应研究;

(4)超大型浮体各模块间柔性连接的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和连接结构的强度与可靠性分析;

(5)超大型浮体的模型试验理论与试验方法研究。

6.海上施工技术的研究。

海上施工技术涉及的面很广,但亦有其最基本的和具有共性的关键技术,主要是:

(1)超重大件在浮动状态下的精确沉放技术。例如,海底沉管隧道的大型管段重达5万吨,在浮动隋况下精确沉放具有极高难度。

(2)水下地基基础处理技术。包括铺石、平整或打桩、灌浆。例如对沉管隧道,要求地基铺石后的平整度不大于5厘米。

(3)水下测量与控制技术。主要是利用超声波技术、高精度传感器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进行水下结构物的定位测量与控制。

关键技术

针对海洋工程装置的特点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结合我国实际的研发与建造水平,进一步发展海洋工程装置,急需解决十大共性的关键技术:

1)探索海洋工程装置的新形式;

2)总体设计与结构设计准则;

3)主要设备配置与模块化技术;

4)主要设备国产化技术;

5)特种设备与系统技术开发;

6)特种结构分析技术开发;

7)系泊系统配置与安装技术;

8)海洋工程装置的建造技术;

9)海洋工程装置防腐技术;

l0)海洋工程装置的项目管理与信息化技术。

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地面资源也在不断的消耗枯竭。所以2 1世纪人类将全面步人海洋经济时代,海洋开发和利用需要先进的海洋工程技术和各种海洋工程结构物的支撑。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一般都具有较大的宽度,如一般的半潜式平台的宽度就在70米左右,大型的全潜式重大件运输船的宽度要超过60米。世界上一流的船厂日本三菱重工造船、韩国现代重工造船均利用大型干船坞建造海洋工程结构物。同时,国内外的海洋油气开发与利用对海洋工程结构物有着巨大的需求。我国在渤海等海域发现了大型油田,需要大型的浮式生产系统(FPSO)和各种平台。国际上继墨西哥和欧洲北海之后,在巴西和非洲西部海域均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此外,海洋工程结构物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对造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又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为此,建议国内大型造船企业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在未来发展中应将大型海洋工程结构物作为其纲领性产品之一,并关注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与有关高校、院所合作开展有关的研究,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和海洋工程结构物建造能力,为造船工业的发展,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卫蓝色国土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百度知道,谷歌。

分享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国内外海洋工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海洋仪器网资料库」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