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测量重点总结-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海洋

海洋的定义:地球表面包围大陆和岛屿的广大连续的含盐水域,是由作为海洋主体的海水水体、溶解和悬浮其中的物质、生活于其中的海洋生物、邻近海面上空的大气、围绕海洋周缘的海岸和海底等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海岸: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相互交界的地带。

海岸带:海陆交互的地带。

海岸线:近似于多年平均大潮高潮的痕迹所形成的水陆分界线。

海洋地形

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其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

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

大陆架: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其范围是从低潮线起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陡倾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下限为坡度突然变小的地方。

大陆隆:从大陆坡下界向大洋底缓慢倾斜的地带,又称大陆基或大陆裙。

大洋底:大陆边缘之间的大洋全部部分,由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组成。

大洋中脊: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巨大海底山脉系列。

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之间的宽广洋底。

海洋中储存的能源:海洋能、矿物资源、生物资源。

海洋测绘

海洋测绘是海洋测量和海图绘制的总称。

海洋大地测量的定义:研究海洋大地控制点网及确定地球形状大小,研究海面形状变化的科学,包括与海面、海底以及海面附近进行精密测量和定位有关的海事活动。

任务是:对海洋及其邻近陆地和江河湖泊进行测量和调查;获取海洋基础地理信息;编制各种海图和航海资料;为航海、国防建设、海洋开发和海洋研究服务。

主要内容有:海洋大地测量、水深测量、海洋工程测量、海底地形测量、障碍物探测、水文要素调查、海洋重力测量、海洋磁力测量、海洋专题测量和海区资料调查。

主要目的是:在给定的坐标参考系中确定船舶的位置,或者在给定的参考坐标系中确定海底某点的位置。

影响因素:海水温度、盐度、密度。

精度要求主要考虑定位的精度要求。

精度的衡量指标:相对精度、绝对精度。

海洋大地控制网

海洋大地控制网是陆上大地网向海域的扩展。

海洋大地控制网由海底控制点、海面控制点、海岸或岛屿上的大地控制点相连组成。

海面控制点

海面控制网包括:以固定浮标为控制点的控制网、海岸控制网、岛屿控制网以及岛屿-陆地控制网。

海面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几何图形:三角形网、四边形网、中点多边形网。

采取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基本点与加密点。

一般采用GPS测量,数据处理方式与陆地控制网基本相同。

海底控制点

海底控制点的观测手段只能采取水声测距和定位技术。

海底控制点的组成:由固设于海底的中心标石和水声照准标志两部分组成。

水声照准标志的分类主动式:是一种水声声标,主动发射信号。

被动式:以自身表面反射来自船上水声设备所发射的声信号

再被船台接收。

提高被动式照准标志的考虑因素:

1、入射声信号所具有的声功率;

2、当入射信号的指向性位于入射声波波阵面的法线方向

时,它具有最大声能。

3、材料结构与形状。

水声声标的有效距离,即声信号的最大传播距离。

而此处的有效距离,指有效水平距离。

利用坐标已知的海底控制点来确定海面或水体中运动目标的位置时,需要满足的条件:

1、测量船必须位于海底控制点的水声声标的有效范围之内;

2、至少需要三个控制点。

海底控制点布设通常采用等角三角形或正方形。

海底控制点测定步骤:海底控制点的定标→海底控制点坐标测定

海底控制点的定标:投放水声声标后,对控制点的深度、相互间距离以及方位进行测定。

为了提高海底控制点观测深度的精度,通常采用三叶法。

海洋测量重点总结-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海底控制点坐标的测定方法:通常利用GPS实现海底控制点(网)坐标的联测。

以测量船为中继站,利用一组已知控制点,采用卫星定位方法测定船位,同时通过海上的水声仪器对海底控制点进行同步观测(测距),这样的观测可以通过船的移动而进行多次,然后用最小二乘方法求解船和海底控制点在统一的坐标系统中的坐标最或然值。也成这种方法为双三角锥法。

海洋水文要素观测

水文要素观测的定义:指在江河、湖泊、海洋的某一点或断面上观测各种水文要素,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工作。

主要内容在江河湖泊中:测量水深、水位、流向、流速、流量、冰情、水的比重、

含沙量、水色、透明度水的化学成分。

海流、潮流、潮汐、波浪、盐度、密度、温度以及气象。

海洋声速

海洋声学的定义:研究声波在海洋中传播的特性、规律和利用声波探测海洋的学科。

声波在海水中传播为最佳。海洋传递声音的性能比大气好,衰减也比无线电波小。所以声波是海洋工程测量的重要工具,是通信、导航、探测、检测手段。

海水中的声速随着温度、盐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增加,是压力或深度的线性函数,是温度、盐度的非线性函数。

海水中的声速可以用声速剖面来描述。

海洋测量重点总结-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反映声速沿深度的变化规律。

声速剖面直接决定着声线的实际轨迹,是声线改正的基础。

声速随深度的相对变化率,即单位深度内声速的相对变化量,为“声速梯度”。

影响声速的三个主要因素:温度、盐度、深度。

声速的变化规律:表层和深水层温度分布较均匀,由于压力的影响,声速随深度增加;中间层中的声速由于温度迅速降低而减小。

其中,声速在海水中存在的阶跃现象成为声跃层。

声波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或同一种介质性质发生变化时发生反射和折射,且符合反射、折射定律。

折射的程度与声速差有关,声线总是向声速较小的区域弯曲。

声波强度减弱的因素:几何衰减、散射衰减、海水对声波的吸收。

声道的定义:当声波在海洋中传播时,若有一部分声能在海中某一水层内不逸出该水层,则为声道。

声道中声波的传播原理:在沿深度方向声速极小处,声源发出的声线将向上和向下弯曲返回极值区,而保留在该水层上下两个声速相等的深度之间传播。

海洋噪声的分类:海洋动力噪声;生物噪声。

海洋声速的确定方法:直接法;间接法。

波束在海水中传播时的考虑因素:1、测区的水文要素。2、声速在海水中的传播特性。3、特殊水域。4、表层和底部的声速测量。

声线跟踪的定义:建立在声速剖面基础上的一种波束脚印(投影点)相对船体坐标系坐标的计算方法。

声线跟踪的方法:层追加法,即将声速剖面内相邻两个声速采样点划分为一个层,层内声速变化可假设为常值(零梯度)或常梯度

声速测量误差对深度计算的影响:1、声速剖面误差;2、声速误差的影响。

声呐

声呐的定义:利用水下声信息进行探测、识别、定位、导航和通信的系统

声呐的工作方式:主动声呐;被动声呐。

主动声呐的信息流程:发射系统发射携带一定信息的声信号→在海水中传播时遇到障碍物→产生回声信号→传到接收基阵→转换为电信号→处理器处理→判决器判决→显示结果。

被动声呐的信息流程:被动声呐接受探测目标的辐射噪声。

潮汐与潮汐观测

潮汐的定义:受太阳和月球吸引力的作用,海水产生一种规律性的升降运动。涨为潮,落为汐。

周期:平均半天左右,一昼夜内约有两次海面涨落运动。

太阳和月亮称为引潮体。

引潮力的定义:地球上任何一点所受的天体引力减去该天体对地球中心的引力。

月球的引潮力时太阳的2.17倍。

月球的引力场:地球上位于面向月球的一边,则受到月球的引力大于地心受月球引力;背向月球时,反之。将这两个面上所有质点的引力相加减去月球对地球质心的引力,则为月球的引力场。

潮汐观测通常称为水位观测,也称验潮。

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潮汐性质,应用所获得潮汐观测资料,来计算该地区的潮汐调和常数、平均海平面、深度基准面、潮汐预报以及提供不同时段的水位改正数等,供给有关军事、交通、水产、盐业、测绘等部门使用。

潮汐观测是海洋工程测量、航道测量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垂直基准

垂直基准的定义:陆地高程与海洋深度都需要固定的起算面,统称这些垂直坐标的参考面为垂直基准。

垂直基准包括高程基准和水深基准。

平均海面的定义:某一海域一定时期内海水面的平均值。

平均海面是垂直基准的基准。长期平均海平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陆地高程的起算面通常取为某一特定验潮站长期观测水位的平均值,即长期平均海面。

我国选定青岛大港验潮站19年平均海面的滑动平均值,命名为“1985黄海平均海面”。

陆地高程的控制体系由水准测量方法建立高程网通过联测来实现。在大地测量中曾提到,国家高程控制网由水准原点与高程基准面组成,所以用水准测量联测水准原点与水准网,建立正高或正常高系统中的统一垂直坐标参考框架。

高程起算面的平均海平面观测时间应不短于19年。

而海洋测量中采用的深度基准面,是海洋测量中的深度起算面,国家、地区、用途的不一样都决定了用不同的深度基准面。

高程基准与深度基准不统一。因为海道测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航行安全,所以我们需要建立深度基准和当地平均海面的关系模型,以及当地平均海面相对于高程基准的关系模型。这也涉及到了深度基准值空间模型和海面地形模型。

海洋垂直基准统一框架的分类:用平均海平面;用椭球面。

深度基准面的定义:位于当地稳定平均海平面之下。

海图深度基准面的确定原则:考虑到舰船的航行安全,又要照顾到航道利用率。

深度基准面保证率的定义:一定时间内,高于深度基准面的低潮次数与总次数之比的百分数。

保证率计算公式:

航海深度基准面航海保证率=高于基准面的低潮次数

低潮总次数

×100%

海洋定位

海洋定位是海洋测量的重要内容,是海洋工程的基础。

海洋定位的方法:天文定位、光学定位、无线电定位、水声定位。

天文定位:是一套独立的定位系统,借助于天文观测,确定海洋上船只的航向以及经纬度。

光学定位:只能应用于沿岸和港口测量,一般使用光学经纬仪进行前方交会,求出

船位,也可使用六分仪在船上进行后方交会测量。

无线电定位

陆基定位:传统意义上的无线电定位,通过在岸上的控制点处安置无线电收发机,在载体上设置无线电收发、测距、控制、显示单元,测量无线电波在船台和岸

台间的传播时间或相位差,利用电波的传播速度,求得船台至岸台的距离或船台至

两岸台的距离差。

空基定位:即卫星定位,目前海上定位的主要手段。

(GPS)绝对定位的定义:以地球质心为参考点,确定接收机天线在WGS-84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由于作业仅需一台接收机工作,因此又称单点定位。

(GPS)相对定位的定义:定位精度受到卫星轨道误差、钟差及信号传播误差等因素的影响,虽然一些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模型加以削弱,但改正后的残差仍不可忽略,故需要GPS相对定位来纠正。

水下声学技术定位:用水下声标作为海底控制点,精确联测其坐标,可直接为船舶、潜艇及各种海洋工程导航、定位,是今后开展近海及远海测量的重要手段。

水声定位系统的组成

船台设备:一台具有发射、接收和测距功能的控制、显示设备和置于船后“拖鱼”内的换能以及水听器阵。

水声设备换能器:一种声电转换器,能根据愮使声震荡和电震荡相互转换,为发射(或接收)信号服务,起着水声天线的作用。

水听器:本身不发射声信号,只接受声信号。通过换能器接收的声信号转变成电

信号,输入船台或岸台的接收机中。

应答器:既能接收声信号,而且还能发射不同于所接收声信号频率的应答信号,

是水声定位系统的主要水下设备。

水声定位系统的定位方式:测距;测向。

水声定位系统的工作方式:直接工作方式;中继工作方式、长基线工作方式、拖鱼工作方式、短基线工作方式;超短基线工作方式;双短基线工作方式。

长基线系统的优点:独立于水深值;由于存在较多的多余观测值,因而可以得到非常高的相对定位精度;长基线定位系统的换能器非常小,易于安装和拆卸。

超短基线系统的定义:安装在一个收发器中,组成声基阵,声单元之间的相互位置精确测定,组成声基阵坐标。

超短基线系统与短基线系统的区别:船底的水听器阵,以彼此很短的距离,按直角等边三角形布设而装在一个很小的壳体内,而超短基线精度更高。

水声定位需要进行的改正:船姿态改正;水听器基阵偏移改正;声线曲率改正。

以上方法都各有局限性,结合起来就能取长补短、减小外界影响、提高精度。

水深及海底测量

测深仪器

回声探测仪的原理:20世纪20年代利用水声换能器垂直向水下发射声波并接收水底回波,根据其回波时间来确定被测点的水深。

回声探测仪的组成:发射机,接收机,发射换能器,接受换能器,显示设备,电源。

回声探测仪的分类:单频测深仪,双频测深仪。

多波束测深系统的组成:多波束声学系统,多波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外围辅助传感器。

机载激光测深(LIDAR):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INS)系统为一体的系统。

机载激光测深原理:从飞机向海面发射两种波段的激光,其中一种为波长为1064nm 的红外光,另一种为532nm的绿光,红外光被海面反射,绿光则投射到海水中,到达海底后被反射回来,这样,两束反射光被接收的时间差等于激光从海面到海底的传播时间的两倍。

激光测深系统的组成:测深系统(DSSS),导航系统(NSS),数据处理分析系统(DPSS),控制-监视系统(CNSS),地面处理系统(GPSS)。

海底测量

测线:测量仪器及其载体的探测路线,分为计划测线和实际测线。

测线布设的主要考虑因素:测线间隔和测线方向。

测深密度:同一测深线上水深点之间所取的间隔。

不是错别字测深线的间隔是主要根据对所测海区的需求、海区的水深、底质、地貌起伏的状况,以及测深仪器的覆盖范围决定的。总之,以满足需要又经济为原则。

测深线布设方向的基本原则:1、有利于完善地显示海底地貌;

2、有利于发现航行障碍物;

3、有利于工作。

测量等级:一级测量;二级测量;三级测量;四级测量。

水深精度应理解为改正后水深的精度。

水深精度主要取决于影响水深值的系统误差和可能的随机误差的估计精度。

对影响探测水深值的所有可能误差的综合估计是提高水深精度的关键,所以要考虑所有误差源综合影响以得到总传播误差。

总传播误差由所有对测深有影响的因素所造成的测深误差组成,包括:

1、与声信号传播路径(包括声速剖面)有关的声速误差;

2、测深与定位仪器自身的系统误差;

3、潮汐测量和模型误差;

4、船只航向与船摇误差;

5、由于换能器安装不正确引起的定位误差;

6、船只运动传感器的精度引起的误差;

7、数据处理误差。

提高海洋测深精度的方法:尽可能利用高精度仪器监测并减弱测量中的各种误差;

利用上述误差模型进行误差估计。

水位改正的目的:尽可能消除测深数据中的海洋潮汐影响,将测深数据转化为以当地深度基准面为基准的水深数据。

海底地形图的表现形式为:二维等深线图和三维海底地形立体图。

绘制等深线图和海底地形立体图是数字地面模型DTM数据文件的一个具体应用。

自动绘制等深图常用方法:三角形法;网格法。

海洋地貌探测

海洋地貌的定义:海底表面的形态、样式和结构。

海底底质探测的内容:针对海底表面及浅层沉积物性质进行的测量。

海底地貌的探测通过海底地貌探测仪来实现,通常采用的是侧扫声呐系统。

声呐扫测系统的测量是通过系统的底部检测完成的。

底部检测的目的:寻找和确定每个波束的到达角和往返传播时间(或相位变化),再根据相关的改正技术,确定波束在海底投射点的水平距离和深度。

确定到达角的方法:预先固定一个角方向,计算该方向上的波束到达时间;

确定每次采样所有波束的到达角;

通过采用一种分割孔径相关其技术,实现波束到达角的确定。

海底混响:海底的粗糙度同样引起散射,从而产生海底混响。海底混响强度取决于海底的粗糙度和掠射角,海底越粗糙,反射散射强度越大;掠射角越小,反射散射强度越小。

侧扫声呐:一种主要位于大洋底勘探,而不是用于测量距离或深度的声呐。将换能器向船的一侧倾斜形成扇形测区覆盖。

海底浅层剖面仪:又称次海底剖面仪,它是研究海底各层形态构造和其厚度的有效工具,其工作原理与回声测声仪相同。

海洋重力测量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和其他天体引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称为重力。

海洋重力测量是在海上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工作。

海洋重力测量的分类:按照施测的区域可分为海底重力测量(沉箱法和潜水法)、海面(船载)重力测量、海洋航空重力测量和卫星海洋重力测量。

海洋重力测量的方法:海底重力测量和陆地重力测量相似,将重力仪安装在浅海底固定地点或潜水器上,用遥测装置进行测量;海面重力测量是将仪器安装在航行的船上,在计划航线上连续进行观测,因此,仪器除受重力作用外,还受到船只航行时很多干扰力的影响,这些干扰力远大于要测定的重力异常值,必须进行改正或消除;海洋航空重力测量,既方便,又迅速,可进行大面积测量,对广阔的海洋重力测量数据的获取具有重要的作用。

重力仪的定义:用于测定地球重力场场强要素的仪器。

重力仪按其测量目的分类:

在某一点上测量该点绝对重力值的仪器称为绝对重力仪;

用来测定两点之间重力差的仪器称为相对重力仪。

用于海洋表面和海底测定重力值的仪器统称为海洋重力仪。

海洋重力仪是在不断运动的海洋上进行重力测量的,和陆地重力仪在作业的环境上有着本质的不同。

海洋重力仪在实施测量时,对测量成果会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海洋重力仪本身结构、材料及加工工艺等方面的不足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海洋重力仪工作时静态、动态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以及地球自转对运动中工作的海洋重力仪观测结果的影响。

海洋重力仪工作时,动态外部环境变化对观测结果的影响,是海洋重力测量的主要误差。

海洋重力测量误差成因:刚体运动的三个自由度与物体的平移有关,另三个自由度与物体的旋转有关。测量船在实施海洋重力测量时,六个自由度上都有可能产生运动,进而产生扰动加速度,这些扰动加速度和需要测量的重力加速度混杂在一起,给海洋重力测量带来很大困难,并产生很大的观测误差。

解决方法:海洋重力仪在海洋动态环境下实施测量的前提,就是采取各种措施消除测量船在各个自由度的运动对重力测量的影响,尽最大努力削弱动态环境变化对海洋重力测量产生干扰这一最大的误差源。如果测量船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在平移的三个分量中的两个水平方向分量不产生扰动加速度,只有垂直方向的波动影响重力测定。三个旋转分量中,主要是测量船的横摇和纵摇影响重力值的测定。因此,在重力测量数据处理中,需要考虑船体姿态的影响。

水平加速度的影响:为了消除水平加速度的影响,在实施海洋重力测量作业时,测量船应尽量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同时,海洋重力仪应在结构上采用相应的措施,限制传感器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使水平加速度的影响尽可能减小。

垂直加速度的影响:受波浪作用,测量船在航行过程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垂直方向的涌动,该运动作用在海洋重力仪的传感器上就反映出垂直方向的附加加速度。因此,

海洋重力仪的传感器都采用强阻尼的方法来削弱这种周期性垂直加速度的幅度,一般是将重力仪弹性系统的摆杆放在粘滞性很大的液体中,或是置于强磁场中。

船姿倾斜影响:横摇和纵摇是主要因素。通过增设附属设备,使得重力仪在测量船摆动的状态下仍然保持垂直。

C效应的定义:船体摇动将产生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作用在重力仪的摆杆上,并产生交叉耦合效应,即C效应。C效应对重力测量成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数据处理中应予以考虑和消除。

C效应的解决:分为垂直加速度和水平加速度两种,但这两种方向上的加速度一般并不独立存在。当他们相互作用的摆杆型重力仪上时,一旦满足特定的条件就会产生附加的重力扰动。

厄缶效应:当测量船相对于地球运动时,地球本身也在转动。这样,作用在重力仪弹性系统上的离心力是地球自转惯性离心力和测量船速形成的离心力的合力,导致测量重力值不等于实际重力值,这种现象称之为厄缶效应。厄缶效应对海洋重力测量的影响与上述几个方面的影响不同,无法通过改进仪器和增加附属设备来消除。

厄缶效应的原理:当测量船沿东西方向测量重力时,由东向西测得的重力大于由西向东测得的重力值,这是由于科式力作用于重力仪造成的。船向东航行时,航行速度加在地球自转速度上,使离心力增大,所测重力比实际重力小;反之,向西航行时,所测重力比实际重力大。

技术设计所需资料:国内、外出版的有关测区的各种海图和航海资料;测区及其附近已有的海洋重力测量资料和重力异常图;重力基点资料。

基点分为三种:岸上基点;海上基点;远洋区域无法建立基点时,应收集和采用其他国家在大洋中已建立的较高精度的重力点作为结点。

海洋重力测量的数据处理过程:测量数据处理→海洋重力异常计算→海洋重力测量网平差。

海洋磁力测量

海洋磁力测量是测定海上地磁要素的工作。海底下的地层由不同岩性的地层组成,不同的岩性,以及岩石中蕴藏着的不同的矿床都具有不同导磁率和磁化率,因而产生不同的磁场,以致在正常的磁场背景下,出现磁场异常现象。

磁力测量主要测定磁场的相对变化值。

分类:按照测量的内容可分为海洋磁力仪和海洋磁力梯度仪。

卫星海洋遥感

卫星海洋遥感是以海洋及海岸带作为监测对象的遥感技术。

遥感平台:遥感中搭载遥感器的运载平台。

遥感传感器:指接收目标辐射或反射电磁波信息的仪器。

卫星海表温度测量:主要利用海面热红外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其表面就不断地辐射红外线。

黑体,简单地讲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对一切波长的入射辐射吸收率都等于1的物体,也就是说全吸收,是一个理想化的物体模型。

海域划界

海域划界是一种国家行为,既有理论原则问题,也有技术方法问题。

海域划界的步骤:通常分为两步,一是确定海域边界(由当事国的协定或国际法院的裁决);二是进行海洋边界测绘。

海域边界划界的常用方法:传统的人工绘制方法,计算机辅助生成技术和人工绘制与计算机辅助生成技术相结合等方法。有平行线法、中间线/距离线法、正切线法。

海洋工程测量

海洋工程测量的定义:为海洋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监测进行的测量。

港口工程测量指港口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的测量工程。

目的是为港口工程建设提供资料,保障工程按设计施工、竣工和进行有效的管理。设计阶段的测量内容有:控制测量、底质探测、水文观测和港口资料调查等。

港口的位置的选定:在河口或海湾内。为了港口工程的总体规划、平面布置和技术设计,通常需要各种比例尺的陆地地形图和水下地形图。

码头施工基线的定义方式:一种为位置相互垂直的基线,另一种为两条任意夹角的基线。

补充

海底控制点布设需要满足的条件:与陆上控制点一样,其位置必须要由自身稳定、易识别且能长期保存的中心标石作为标志。

基本点是与陆地大地网直接联结的海洋大地控制点,加密点是在基本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设置的海洋大地控制点。

单个海底控制点坐标的测定方法:两点交会法;最近路径点测定法;三点空间交会法;距离差法。

海底地形测量的定义:海底地形测量是测量海底起伏形态和地物的工作,是陆地地形测量向海域的延伸。按照区域分分为:海岸带、大陆架、大洋底。

海洋重力仪的零点漂移:由于海洋重力仪灵敏系统的主要部件,如主测量弹簧的老化及其他部件逐渐衰弱而引起重力仪的起始读数零位在不断地改变,这种现象称为仪器零点漂移,又称仪器掉格。在海上进行作业时,因为我们不可能使每条重力测线都能在短时间内复位到重力控制网点或国家重力基准点上进行比对,因此要求海洋重力仪的零点漂移率不能太大,其变化最好呈线性的价值变化规律。

分享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海洋测量重点总结-海洋仪器网资料库」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