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专业技术知识整理
专题1:名词解释
1.1水文类
(1)实测径流系列:
(2)天然径流系列:
(3)可能蒸发:可能蒸发量是指在一定的气温和环流条件下的蒸发能力,实际蒸发量是测量得到的具体数据。
(4)最大可能蒸发量: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它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潜在的蒸发能力。
(5)参考作物蒸发:
(6)超渗产流:地面径流产生的原因是同期的降水量大于同期植物截留量、填洼量、雨期蒸发量及下渗量等的总和,多余出来的水量产生了地面径流。(7)蓄满产流:又称超蓄产流。因降水使土壤包气带和饱水带基本饱和而产生径流的方式,是降雨径流的产流方式之一。在降雨量较充沛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地下潜水位较高,土壤前期含水量大,由于一次降雨量大,历时长,降水满足植物截留、入渗、填洼损失后,损失不再随降雨延续而显著增加,土壤基本饱和,从而广泛产生地表径流。
(8)释水系数:水头(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放(或贮存)的水量。
(9)给水度:一般指饱和水的土或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流出来的水体积与土或岩石总体积的比值,称为土或岩石的给水度,又称重力给水度。它是表征土或岩石给水能力的重要参数。
(10)持水度:饱和岩石经重力排水后所保持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11)容水度:岩石空隙能够容纳水量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12)潜热:物质发生相变(物态变化),在温度不发生变化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3)感热:亦称显热,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导水系数: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
(15)可能最大降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定历时内的最大降水量。
(16)净雨:指降雨量中扣除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各种损失后所剩
下的那部分量。也叫做有效降雨。净雨量就等于地面径流,因此又叫做地面径流深度。在湿润地区,蓄满产流情况下;净雨就包括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两部分。
(17)运动波模型:运动波模型是从一维圣维南方程简化而来,其基本假设是水流的能坡和底坡相等,并借助阻力公式得到流量和水深的关系。
(18)扩散波模型:扩散波是天然河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洪水波,它通过忽略圣维南方程组中动力方程的惯性项后与连续方程联立求解而得。这种洪水波可以反映天然河道中洪水波的坦化与变形,具有明确的水力学基础, 而且计算相对简便,只需水文资料和较少的河道地形资料。
(19)入库洪水:从水库周边汇入水库及由库面降雨所形成的洪水。入库洪水包括入库断面洪水、入库区间洪水两部分。入库断面洪水为水库回水末端附近干支流河道水文测站的测流断面,或某个计算断面以上的洪水。入库区间洪水又可分为陆面洪水和库面洪水。陆面洪水为入库断面以下,至水库周边以上的区间陆面面积所产生的洪水;库面洪水即库面降雨直接转为径流所产生的洪水。
(20)坝址洪水:坝址洪水指流达坝址断面的洪水。
(21)水文年鉴:水文站网观测整编的资料,按全国统一规定,分流域、干支流及上下游,每年刊布一次,称为水文年鉴。
(22)水文手册:供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水文计算用的工具书。内容一般包括降水、径流、蒸发、暴雨、洪水、泥沙、水质等水文要素的计算公式和相应的水文参数查算图表,并有简要的应用说明和有关的水文特征资料。(23)定点定面关系:流域内固定地点(流域中心)的雨量与某固定流域面积上同频率面雨量之间的关系。定点指流域中心点或其附近有长系列点雨量资料的雨量站, 定面是把流域作为固定面,建立固定点雨量和固定面雨量之间的关系,称定点定面关系。
(24)动点动面关系:
(25)时段单位线:流域上单位时段内均匀降单位净雨在流域出口断面所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
(26)瞬时单位线:单位时间内流域上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量在流域出口断面处形成的地面径流量过程线。简称单位线。单位净雨量通常取雨深10毫米;
单位历时可以是一个时段如1小时、3小时、6小时等,也可以是瞬时,即净雨历时趋于无限小的情况。相应于前者的单位线称为时段单位线,相应于后者的称为瞬时单位线。
(27)吸湿系数:在饱和空气中,土壤能够吸附的最大水汽量,表示土壤吸附
气态水的能力。
(28)凋萎系数:植物根系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开始凋萎枯死时对应的土壤含水量。
(29)水力传导度:土壤传输水分的能力度量。
(30)给水度:指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水头时,从单位面积的含水层柱体中所释出的水的体积与该柱体的体积之比。
(31)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
(32)潜水蒸发系数:是指潜水蒸发量与水面蒸发量的比值。
(33)渗透系数:是指在单位水力坡度作用下,从单位面积含水层通过的流量,也称水力传导度。
(34)弹性释水系数:承压含水层中降低单位水头时,从单位面积的含水层柱体中所释出的水的体积与该柱体的体积之比值。
(35)压力传导系数:岩土的渗透系数与释水系数之比。
(36)越流系数: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与该层厚度之比。
(37)地下水可开采系数:地下水可开采量与该区域内地下水总量的比值。(38)渠系渗漏补给地下水系数:渠系渗漏补给地下水量与渠首引水量的比值。
(39)年径流不稳定系数: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
(40)平滩流量:传统的河道整治认为造床流量与平滩流量相当,因而以平滩流量作为整治流量,而平滩流量本身就是主槽过流能力,主槽过流能力与整治流量是相同的。
(41)最小(可接受)流量:被权威部门提出为保护特殊生态环境所需的流量,并经过国家政府允许和修正。
(42)低流量:在旱季溪水的流量。常用7Q10(7天10年低流量:10年中最低平均流量连续出现7天)和7Q2法。
(43)生态可接受流量:
(44)河道内流量:指足够满足对河流的特定需求或管理目标的流量。相关定义有:为了满足河流生态系统的环境需要而保持的水量。
(45)环境流量:维持河滨和水生生物健康状态所需的流量。
(46)河流流量目标:即保护流量确保河流能够支持河道外取水需求而不破坏的重要的生态系统。
(47)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维护地表水体特定的生态环境功能,天然水体必须储存和消耗的最小水量。
(48)河道生态需水:在特定时段内,在一定生态保护目标下,维持河流基本
结构与功能所需要的一定水质目标下的水量。
(49)河流生态基流量:为保证河流生态服务功能用以维持或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所需的最小流量。
(50)洪水脉动:认为洪水脉冲是河流洪水滩区系统生物生存生产力和交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洪水脉冲把河流与滩区动态地联结起来形成了河流滩区系统有机物的高效利用系统促进水生物种与陆生物种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完善食物网结构促进鱼类等生物量的提高。
(51)河流生产力:
(52)河岸交错带:河岸缓冲带是指与河流相邻的、对污染物、沉积物和洪水具有一定缓冲能力的水陆交错带生态土地,其功能的发挥与地形、水文、植被和土壤等因素有关。
(53)斑块:是水动力学和河底基质条件相同的栖息地区,属于微生境尺度。(54)河流健康:其涵义是指对于某条河流的利用不会影响其重要的生态与社会功能,当河流受到扰动时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55)生态用水:现状生态目标下河流生态系统实际存在的水量。
(56)生态缺水:特定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与生态用水之差。(57)生态耗水: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生态平衡,在水循环过程中需要消耗的水量。
(58)生态盈余水:满足该河段生态保护目标所需水量后的盈余水量,可提供给其他河段。
(59)基本生态流量:对于维持栖息地,保证水生动物产卵和洄游,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态演替和生物多样性水平,维持河流所需要的营养结构的河道内流量。
(60)自净需水:发挥河流对污染物质的自净作用所需要的河道流量。(61)输沙需水:为了维持河道冲淤平衡而需要的河道流量。
(62)水资源消耗系数:1回取。
(63)污径比:污水排放量与对应径流量的比值。
1.2水资源类
(1)含水层开采模数: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含水层中抽取出来的地下水量。(2)地下水开采系数:
(3)节水标准:为实现节水目的而制定的标准。节水标准一般包括节约用水方面的基础、管理、方法、以节水为直接目的的节水技术和产品,以及海水(苦咸水)淡化和利用等标准,不包括一般的用水产品、材料的性能标准以及水
质检测标准,涉及的领域包括工业、农业、城镇、海水等。
(4)节水潜力:指现状用水状况通过先进的技术改造和提高管理水平最终能够节约的水量,即存量节水。
(5)随机型水资源调度:
(6)确定型水资源调度:
(7)目标水价:
(8)影子水价:
(9)资源水权:水权是指水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有关水资源的权利的总和(包括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其最终可以归结为水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
(10)产品水权:
(11)水资源基础评价:对特定地区的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地理环境等与水资源有关资料及水资源基本特征进行的分析评定。
(12)水资源综合评价:指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遵循生态良性循环、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所做的综合评价。
(13)典型年: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的要求和来水、用水情况所选定的代表年份。
(14)基准年:
(15)狭义水资源:
(16)广义水资源:
(17)刚性约束:刚性约束是指膨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人均资源(包括土地与水资源等)占有量极低.这是指蕴藏在经济运行中,还没有呈现在眼前的机遇。
(18)弹性约束:本区水资源不足,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尚可从外区调剂部分水源。
(19)需水管理决策:
(20)供水管理决策:
(21)保护区:指对水资源保护、饮用水保护、生态环境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域。
(22)保留区:指目前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为今后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而预留的水域。
(23)水环境功能区:
(24)水功能区:是指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如水资源的条件、环境状况和地理位置等,以及社会属性,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和水量的需要等,将一定范围的水域定为具有某种特定的价值与作用的区域,称为水功能区。水功能区划则是指对水功能区进行分类和划分的过程,也就是按照各类水功能区的指标和标准将某一水域具体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水功能区单元的工作。所划分的不同类型的水功能区,用来指导、约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实践活动,保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最佳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显然,水功能区划既是一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又是进行水资源管理的依据。
(25)水利规划:为防治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制定的总体安排。(26)水利区划: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为主,考虑地形、地貌单元、水文气象及自然灾害规律的相似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照顾流域界限与行政界线,而进行的分区划片。其目的是找出地域差异的规律,并根据各分区的水利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治理开发方向与战略重点,以指导水利建设。
(27)供水效率:现状供水能力与设计供水能力之比。
(28)供水能力:指水利工程系统在一组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供水保证率的最大供水量。
(29)缓冲区:指为协调省际间、矛盾突出的地区之间用水关系,协调内河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关系,以及在保护区与开发利用区相接时,为满足保护区水质要求需划定的水域。
(30)开发利用区:是指具有满足工农业生产、城镇生活、渔业、游乐和净化水体污染等多种需水要求的水域和水污染控制、治理的重点水域。
(31)污染物入河系数:指进入功能区水域的污染物量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例。
(32)弹性系数:指弹性系数是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是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
(33)水质模型:指又称水质数学模型,是水体水质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描述。
它可用于水体水质的预测、研究水体的污染与自净以及排污的控制等。其类型可区分为单水质指标、耦合水质指标和水生生态模型,不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态和随时间变化的非稳定态模型,零维、一维、二维、三维模型等。其数学表达式则可以区分为微分方程、积分方程、代数方程、差分方程、微分-
差分方程等。从描述水体的水体对象的不同,则可区分为河流水质模型、河口水质模型、湖泊(水库)水质模型、海湾水质模型、地下水质模型等。(34)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指对确定的水功能区,在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按给定的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值、设计水量、排污口位置及排污方式,功能区水体所能容纳的最大污染物量,以吨/年表示。
(35)综合衰减系数:指
(36)污染物入河控制量:指污染物进入水功能区的最大数量。
(37)污染物入河消减量:指污染物入河量与入河控制量的差值。
(38)产污系数:指
(39)开采系数:指实际开采量与允许开采量的比值。
(40)污染物排放控制量:指由功能区污染物入河控制量所推出的功能区相应陆域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最大数量。在数值上等于该功能区如何控制量除以入河系数。
(41)污染物排放消减量:指水功能区相应陆域的污染物排放量与排放控制量之差。
(42)点污染源:指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集中活动造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城镇生活排污口、工矿企业集中排污口。
(43)面污染源:指广大农田因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经雨水或灌溉回归水携带进入水体的污染源。
(44)地表水资源实物账户:指某一区域内,在某一时间周期内(地表水资源的变化周期通常为一年),通过水资源的实物单位来描述期初、期末地表水资源存储水平以及期中使用、变化情况。
(45)成本水价:商品价格的下限,是制定其他价格的基础和依据。(46)理论水价:
(47)生产水价:产品的社会成本加按社会平均资金盈利率计算的盈利额。(48)均衡水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水资源供需达到动态均衡状态下的水市场供水价格。
(49)工程水价:指
(50)环境水价:指
(51)资源水价:指
(52)天然水资源价格系数:水资源费占商品水市价的百分比。
(53)土壤侵蚀模数:是土壤侵蚀量的度量方法。一般用(2·a),表示。土壤侵蚀量可用土壤流失方程求得。其式为:·K·L·S·C·P式中:A是土
壤流失量;K是土壤可蚀性因子;L是地块长度因子;S是地面坡度因子;
C是作物经营因子;P是土壤保持措施因子。土壤侵蚀量也可根据流域中河流输沙量,按适当的泥沙输移计算求得。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土壤侵蚀模数一般达4000(2·a)。
(54)水力侵蚀:
(55)重力侵蚀:
(56)风力侵蚀:
(57)水环境容量:指在不影响水的正常用途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的能力。包括稀释容量、自净容量和输移容量。
(58)安全环境容量:指在河流或湖泊任一点处都能满足环境标准的前提下,水体还能容纳的污染物量。
(59)理想水环境容量:
(60)现状水环境容量:
(61)可优化利用的水环境容量:
(62)水资源承载力:
(63)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
(64)水资源最大承载能力:
(65)水环境承载能力:
(66)水环境最大承载能力:
(67)区域水害防御能力:
(68)区域水害的最大防御能力:
(69)规划分区:
(70)规划水平年:
(71)现状水平年:又称基准年,是各个分区的规划时间基准。
(72)工程可供水量:指各规划水平年通过工程系统提供的具有一定水质和保证率标准的供水总量。
(73)水资源可利用量:指在流域水循环过程中不致发生明显不利改变的条件下,从流域地表或地下允许开发的一次性资源。
(74)供水预测:不同规划水平年新增水源工程后(包括原有工程)达到的供水能力可提供的供水量。
(75)水质模型:用于描述物质在水环境中的混合、迁移过程的数学方程。(76)天然水质的本底值:也称天然水化学成分含量,是指在天然状态下,不包括人的干扰因素在内,由于水在水文循环运动中降水和径流不断溶解大气
中、地表面及地表层中各种成分而形成天然水的矿化。
(77)水资源综合评价:
(78)工业产值模数:工业总产值/土地面积
(79)需水量模数:现状计算需水量/土地面积
(80)供水量模数:现状75%的供水量/土地面积
(81)水资源优化配置:
(82)虚拟水: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即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
(83)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提出。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84)绿水:指生态系统利用的雨水,其中间赋存形式是土壤水及冠层截留,最终形式是蒸散发后返回大气的蒸气流
(85)蓝水:指径流性水资源。
(86)作物需水量:指作物正常生长时的蒸发蒸腾量与构成植株体的水量之和。
(87)作物系数:指充分供水条件下实际作物蒸发蒸腾量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比值。
(88)作物需水系数:指作物全生育期内的蒸发蒸腾水量与收获的干物质量或产量之比。
(89)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是指一种假想参照作物冠层的蒸发蒸腾量。假想作物的高度为0.12 m,固定的叶面阻力为70,反射率为0.23,非常类似于表面开阔、高度一致、生长旺盛、完全遮盖地面又不缺水的绿色草地的蒸发蒸腾量
(90)灌溉制度:指按作物需水要求和不同灌水方法制定的灌水次数、每次灌水的时间、灌水定额及灌溉定额的总称。
(91)灌水定额:指单位灌溉面积上的一次灌水量或灌水深度。
(92)灌溉定额:指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单位面积的总灌水量或总灌水深度。
(93)干旱指数:指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94)土壤蒸发:指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到达土壤表面后的蒸发。影
响土壤蒸发的因素有气象因素、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结构、土壤色泽、下垫面的特性等。通过土壤蒸发量的测定,有助于了解土壤中水分的支出情况。
(95)植物蒸发:又叫蒸腾。指土壤中的水分经由植物体蒸发到大气中去的现象。是物理作用与生理作用的综合过程。物理作用是指蒸发面的液体扩散过程,生理作用是指植物根系吸水、体内输水和叶面气孔开放等过程。植物散发主要随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而异,在充分供应需水量的情况下,与光照、气温、湿度、风速等有密切关系。应以大面积长时间观测为依据。(96)蒸散发:又叫蒸腾蒸发量。地面上植物的叶面散发(蒸腾)与植株间土壤蒸发量之和。也就是灌溉工程中的作物需水量。见“作物需水量”。(97)山前侧向流出量:指山丘区地下水以地下潜流形式向平原区排泄的水量。
(98)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致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99)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中可资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100)灌溉效率:全年或灌溉季节内平均一个流量(1米3/秒)可灌的亩数,或指一次灌水期内,平均一个流量每昼夜可灌亩数。用机电灌溉时,其灌溉效率为每马力或千瓦所灌的面积。
(101)设计供水能力:供水能力是指水利工程系统在一组特定条件下,具有一定供水保证率的最大供水量,与来水条件、工程条件、需水特性和运用调度方式有关。
(102)现状供水能力:根据来水条件,供水工程系统在考虑工程状态变化和供水对象的需水要求以及相应的调度运用规划情况下所得到的与设计供水能力具有相同保证率的供水量称之为现状供水能力。
(103)供水工程效率:现状供水能力与设计供水能力之比称为供水工程效率。(104)耗水率:是指在输用水过程中,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带走、居民和牧畜饮用等形式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耗水率为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用水水平的重要特征指标。耗水率可根据灌溉试验、灌区水量平衡、工厂水量平衡测试、废污水排放量监测和典型调查等有关资料估算。
(105)节水标准:
(106)叶面积指数:
(107)植被盖度:
(108)根系深度:
(109)有效降水:是指降水中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具有效用的那一部分降水,也就是可能为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利用的水量,包括各种消耗于天然生态系统(包括各类天然林草和天然河湖)和人工生态系统(包括人工林草、农田、鱼塘、水库、城市、工业区和农村等)的降雨和河川径流量。我国西北地区降雨中大约有70%是能够直接和间接为人类及生态环境所利用的广义水资源;
(110)无效降水:是指降水中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不具有效用的那一部分降水,如消耗于高寒裸地、沙漠戈壁和天然盐碱地的蒸发。无效降水在我国西北地区占30 %左右。
(111)水功能区划: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功能要求、开发利用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确定其质量标准,以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需求,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112)纳污能力
(113)全口径水资源评价:要将水循环的全部输入通量作为水资源评价的基本口径,系统解析不同赋存形式的水分通量,以此为基础实现水资源系统评价。(114)水资源合理配置: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 遵循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 利用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 通过合理抑制需求、保障有效供给、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手段和措施, 对多种可利用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配置。(115)显性水生态空间:指通过肉眼就能直接观察到的水生态空间,如河流、湖库、坑塘等等。显性水生态空间易于遭到人类活动的直接干扰, 其易损性要大于隐性水生态空间。维持一定比率状态下的显性水生态空间和隐性水生态空间将有利于流域水环境的协调发展。
(116)隐性水生态空间:指人类无法通过肉眼观测, 但可通过仪器测量或模拟而了解到的水生态空间,如土壤、森林、含水层。
(117)需水价格弹性系数:是反映需水受水的价格变化影响的指标,等于需水增长百分数与水价增长百分数之比。
专题2:专业技术知识简答
4.1水文类
(1)流域(或区域)水循环监测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答】渗入土
(2)驱动水循环的基本能量过程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外因);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
(3)水循环气-陆耦合模拟的基本耦合方式有哪些?当前气-陆耦合模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
(4)在分布式水循环模拟中,空间计算单元划分类型主要有哪些?其适应范围如何?
【答】
(5)何谓下渗?其物理过程可划分为哪些基本阶段?在每个阶段上的物理机制是什么?
【答】
(6)现行水文频率计算中配线法的实质是什么?简述配线法的方法步骤?【答】
(7)分布式水流演算模型所需的基本资料有哪些?
【答】
(8)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
(9)简述洪水地区组成计算方法。
【答】
(10)在流域汇流方案制作时,应如何考虑流域上降雨情况的不均匀性问题?【答】
(11)水文资料的“三性”审查指的是什么?如何审查资料的代表性?【答】
(12)简述由实测雨洪资料推求纳希瞬时单位线的步骤?
【答】
(13)水文模拟不确定性的原因有哪些?
【答】
(14)简述城市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