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科研产出影响力的一些思考
图一:南海海洋研究所专利申请与授权数(1998-2006)
图二:南海海洋研究所SCI论文数(1998-2006)
服务于海上海事安全的灯船水文气象远程实时监测系统
创新促进科研产出大幅度提高——以南海所为例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为我国从事南海海洋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现有职工395人,研究员60多人,博士生导师4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4人。拥有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海洋生物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和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在学研究生280人,博士后和客座流动专家30多人。依托有中科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与地化所共建)、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含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4个临海实验站(含2个国家级观测站)和“实验3号”和“实验2号”2艘大型科学考察船。近半个世纪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600多项,其中获国家、中科院、部委和省市级成果奖225项;申请专利100多项,获授权专利52项;近年来发表SCI 论文300多篇。
南海所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优先发展“热带海洋环境与生态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与油气资源”、“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尺度海洋研究观测体系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等4个研究领域,建立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关键应
用技术,推动海洋科技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维护海洋权益与国防安全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贡献。
2002年以来,通过实施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南海所在科技产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外竞争力显著增强。通过承担国家973、863及中科院、广东省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在“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边缘海地质演化”和“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三个创新研究领域,取得一批重要科技创新成果。包括:南海中尺度环境动力过程及其在近海工程中的应用;热带亚热带海域生态过程与生物生产机制;南海边缘海地质演化及其资源效应;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南海中尺度动力过程与工程动力环境的研究在国内起着引领作用;边缘海形成演化不断构架了理论框架,为我国制定海域划界和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科学支持;海洋沉积物记录的古环境研究进入国际前沿水平;热带亚热带海洋生态过程研究的一系列成果为保护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和发展海洋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海水养殖技术和海洋药物成果已在华南沿海的沿海养殖业和海洋药物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
以上成果分别在2002-2006年获得省部级特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共二十多项。申请国家专利87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0多项,被授予发明专利权46项,被授予发明专利项数逐年递增(图一)。成果转化有力地推动了海洋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连续二次荣获中科院院地合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
SCI论文发表的数量大幅度上升,2002-2006年间,发表SCI论文386篇,从2002年的24篇增加到2006年的120篇(图二),论文质量不断提高。根据中科院资环局与院资源环境信息中心的统计资料,在中科院资源环境类25个研究所中,南海所SCI论文数排名从1998-2001年的第17位上升到2002- 2004年的第11位。
深刻认识提高科研产出影响力的意义
研究所的产出有多种形式,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技术报告、专利以及可转移的技术秘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咨询报告以及培养的人才等。科研成果对下一环节增值或对社会有没有重大影响不完全取决于科研人员是否勤奋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项科研工作是否值得做。也就是说,有影响力的科研产出主要取决于它的创新能力,创新少产出就少,没有创新就没有高影响力的产出。在所有这些产出中最有价值的是凝结科研人员智慧的知识产权,而不是按工时计算的传统劳动力。因此,高影响力的科研产出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力资源。
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依靠科技资源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问题,知识、智力、技术和信息必定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的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知识的创造和发展大大降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附,传统的生产要素已逐
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并成为21世纪世界科技创新的十大趋势之一。作为从事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所,其科研产出是生产知识、积累知识并促进其应用的标志,有高影响力的科研产出将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大的贡献。
以下是南海所海洋监测应用高技术集成创新的两个例子:
依托南海所的国家“十五”863计划“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重大课题“海洋光学浮标技术”是发展我国“立体、中远距离海洋监测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制适合我国海区的锚系光学浮标,同步监测海面、海水近表层和真光层光学参数,为水色遥感的现场辐射定标和遥感数据真实性检验,以及海洋生态、动力环境监测提供实时高光谱数据。海洋光学浮标系统已研制成功,并完成近海试验,交付863计划示范区应用。该研究的完成使我国海洋光学监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拥有同类技术和大型观测设备的国家。
南海所提出并负责制定的海洋行业标准HY/T 090-2005《压力式波潮仪》,获国家海洋主管部门批准发布,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的实施为我国压力式波潮仪产品的定型生产、鉴定验收和出厂交验提供了科学依据,将为压力式波潮仪产品标准化、产业化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提供依据,是该所对提高国家海洋监测台站的监测技术工作水平,推动先进实用的海洋仪器设备在监测台站和近岸环境监测的应用,更好地为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又一贡献。以拥有多项自有专利技术和标准的国家863计划课题“压力式波潮仪”和中科院创新仪器装备研制课题“海洋水文多参数测量仪”研究成果为重要技术基础研制的“灯船水文气象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已于2006年5月以来在珠江口桂山北等海域无故障运行至今。用户通过接入有线或无线因特网就能实时接收到观测现场的风速、风向、能见度、水温、流速、流向、波高、波周期等参数,系统配套的软件可在办公室显示各参数的变化过程曲线,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该系统可为海事助航服务、溢油漂移方向分析、海上搜索、海事救助等提供现场水文气象环境参数,对提高海事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科研产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 科研产出影响力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已有大幅度的增加,但与科研经费投入相比,有重大影响的科研产出偏少。过去,我们片面强调的是如何能申请到经费,对科研产出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多大影响和贡献重视不够。也就是说,我国多数研究所及其科研人员关心“进”重于关心“出”。责任心强的科研人员重视按时按要求完成科研课题,把完成任务当成“产出”,而这个“产出”是不是能够满足国家需求,是否真正有影响力却很少考虑。他们过分看重“产出”的数量,而未能较好地关注“产出”的质量和“产出”的实际影响,包括对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贡献。中科
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把科研产出与经费收入比喻为鸡与蛋的关系,指出,只有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真正提高现有投入下“产出”的影响,才能获得更多的科研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反过来,如果只关心怎样获得更大的科研项目,可能会事与愿违,反而得不到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所谓科研的产出不是只看科研成果对当年GDP的影响,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影响。研究所不完全是开展探索自然奥秘的纯基础研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而研究,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做外国学者已做到的事,而且应为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做贡献。但现时的政策导向、管理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急于求成的倾向,“重立项,轻管理”的倾向依然存在,影响了原始性创新思维的孕育和重大成果的产生。
2.对产出的认识单一化
除了科研论文、报告和专利等成果外,研究所产出的形式还包括向政府管理决策者或社会及时提供的有影响的科技咨询报告和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等等。传统上,科研人员往往对这两方面的产出重视不够。由于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多数人只关心发表论文的数量,不重视合作研究并且在综合相关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及时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影响的科技咨询报告。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大多停留在数量上,对学生的论文质量和他们的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实际上,随着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更紧密结合,科技咨询报告和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其质量和时效性,应该成为研究所“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资本、劳动力与科技进步是影响经济产出的三大因素。通俗地讲,统计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是假设在资本与劳动力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经济总量随时间的增加。按照全世界惯用的索洛方法统计计算劳力贡献时,一个博士与一个文盲是等量齐观的,因此人才培养的效果反映在科技贡献率内。通过人才培养与转移可使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流向社会。
3.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
科研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研究所之间、所内之间、实验室之间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等层次的合作交流不够,队伍整合比较困难,不易形成合力。片面强调“自由探索”和“科学家个人兴趣”,忽视战略需求导向,造成课题分散、低水平重复。违反科学发展规律的不健康的竞争机制,不择手段、违反道德规范的做法,实际上也损害了遵守学术道德的学者的利益。在应该充分体现竞争的人才培养阶段“环境宽松”,而在潜心研究问题、出成果和多培养学生的阶段这一金字塔的顶端搞恶性竞争。一些人只好搞研究“短平快”,只计较论文发表的数量。产生有影响力重大科研产出所需的科研团队精神难以形成;涉及国计民生或带基础性的大问题、短期难见成果的课题很少有人去做。
提高科研产出影响力的一些思路
1. 革新研究所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高效的激励手段,有助于进一步激发职工的进取精神,推动团队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重大科研产出。要以科研创新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对科研工作的客观评价,既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对科研人员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要避免在潜心研究问题,出成果和多培养学生的阶段这一金字塔的顶端搞恶性竞争。要针对原始性科研创新及管理创新等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应该在一种友好的氛围中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问题,给出建议,表彰富有活力者,激励疲惫者,指引迷惑者。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是一种检测某些科研绩效标准指标的方式,包括研究所出版率、论文所发表刊物的质量、以引用指标测算的论文影响等。
培育团队式的优秀队伍。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研究队伍,并且给这支队伍提供一个很好的自由创造的科研环境,对促进高影响力科研产出、实现研究所的理念和发展战略十分重要。只有那些真正对科研有特殊的兴趣,并且有很高的能力去创造知识的人,才会真正地关心研究所的发展和声誉,才会形成合力并使有影响力的重大科研产出源源不竭。研究所的领导及学科带头人要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和对形势与需求的判断能力。科技将帅人才既要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又要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有宽阔的胸怀。要把那些真正具有学术偏好、学术使命感和学术创新能力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具有协作能力、能承担重大科研任务、重视有影响力的各种层次的研究团队。
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研究所的管理不能以现有的人的利益作为决策的唯一标准。我们只能以社会的利益,把创造知识,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作为追求的理念。要从只重视争取课题经费的导向转变为重视争取课题经费和重视有影响力产出并举的导向。必须积极探讨不同创新活动和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组织管理方式,按照职业管理者的要求和目标来培养、训练和建设研究所的管理队伍。如果某个研究所过多地强调眼前利益,而忽视围绕研究所发展战略对持续创新能力即知识基础的打造,其发展必然是缺乏后劲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变为生产力,从而为GDP的增长做出贡献,我们也将逐渐失去社会的信任和支持。随着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加和科研单位创新能力的增强,未来国家对国立研究机构的预算性拨款应当逐步提高,但目前我们仍必须积极地从各种渠道争取科研经费。要完成从目前这种自己争取经费型的科研机构向国家预算拨款为主的国立科研机构的过渡,我们只能自觉地按国立科研机构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要求自己,做出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研成果,努力提高科研产出的影响力。
处理好大集中小自由的关系。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的前期,课题负责制大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全面实行课题负责制却使得研究所的课题越做越小,不利于形成合力。这种类似农村包产到户的科研方式不适于做大项目和提高重大科研产出。未来我国科研机构的形式主要是走向建立各个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基地,以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研究所要在集中力量完成满足国家需求的重大科研任务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实力,力争成为某个发展领域的国家科研基地。因此,在集中主要力量做定向性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应允许一定
量的自由探索项目,鼓励标新立异和合乎科学基本规律的奇思异想,使研究所成为既有协同的主攻目标,又有深厚奇特的学术积累的科研基地。
2.营造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
文化是指具有群体或组织特征的规范与价值观,是一种由决定其组织成员特定态度和行为的共有价值观和规范形成的体系。通过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观点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可有效地促进学科和人员的交叉,形成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研究团队、创新群体,让优秀的研究群体能集中精力发挥成员的特长,自主地从事研究,形成团队,以有利于集聚优势人才,培育创新思维得以萌发和实现的创新群体,持续稳定地促进重大影响的产出。
宣传研究所的发展战略。通过各种途径,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学习讨论研究所使命和发展战略,增强他们的使命感、战略意识和前瞻意识。通过对战略目标的共识,发展和建立为全体员工所共享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提高他们工作的自信和责任感,并从中得到激励,从而在他们中间形成一幅共同的前景,并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比功利目的更有意义的东西,使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工作仅仅是为了短期个人利益的短视意识,转变成为能从工作中获得一种成长的承认,包括一种奉献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的新意识。
培育团队意识和精神。科研团队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群体,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其特点是在目标方面强调集体绩效,在技能方面重视相互补充。要协调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使他们能互相合作、形成团队,防止一个人的创造性输出限制了其他人的创造性想法,促进有利于重大创新成果产出或具有影响力产出的科研氛围;要承认科研人员的差异,善于发现他们各自的长处,挖掘其潜力;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设定岗位责任制,为研究所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