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K =C +273 (1-2-1)

一些欧美国家使用华氏温标(℉)。华氏温标将纯水的冰点定为32℉,沸点定为212℉。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之间的关系:

)32(95-=F C (1-2-2)

3259+=C F (1-2-3) 北半球气温最高的月份在大陆.7月、海洋上.8月

北半球气温最低的月份在大陆.1月、海洋上.2月 南半球气温最高的月份在大陆.1月、海洋上.2月

南半球气温最低的月份在大陆.7月和海洋上.8月

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空气密度变小,空气发生辐散现象,气压下降

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空气密度变大,空气发生辐合现象,气压升高

北半球气压最高的月份在大陆1月、海洋7月

北半球气压最低的月份在大陆7月、海洋1月 南半球气压最高的月份在大陆7月、海洋1月

南半球气压最低的月份在大陆1月、海洋7月

气压的年变化大小与季节和下垫面有关,最高气压出现在 冬季大陆,夏季海洋 气压的年变化大小与季节和下垫面有关,最低气压出现在 冬季海洋,夏季大陆 在地面和高空大气中,气压每变化1hPa 其高度差为 高空大于地面 在高空与地面大气中,高度每升高100m 的气压变化量为 高空小于近地面 在同一大气层中,若气压变化1 hPa ,则其高度差为 高温处大于低温处 在同一大气层中,高度每升高100m ,气压变化量的大小为 高温处小于低温处

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 绝对湿度,水汽压,露点

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湿度因子有 相对湿度f 、温露差T -T d

通常描述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有 绝对湿度 ;饱和水汽压 ; 相对湿度 ;.露点温度 ;水汽压

直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有 绝对湿度;水汽压;露点

表示空气距离饱和程度的物理量有 相对湿度;干湿球温差;温度露点差

通常在内陆较干燥的地区,相对湿度的日、年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年变化规律相反 通常在沿海地区绝对湿度日、年变化规律与气温日、年变化规律一致

通常在内陆较干燥且全年水汽压e 变化不大的地区,绝对湿度a 和相对湿度f 的年变化规律是 夏季a 大f 小,冬季a 小f 大

通常在季风气候地区绝对湿度a 和相对湿度f 的年变化规律是 a 和f 夏季大、冬季小 通常在沿海地区绝对湿度a 和相对湿度f 的日变化规律是 白天a 大f 小,夜间a 小f 大

通常在近地层风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日变化幅度表现为

陆地大于海洋;白天大于夜间;.晴天大于阴天;.夏天大于冬天冬天

当风速一定时,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为低纬小于高纬

水平气压梯度不变的情况下,低层和高层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为低层小于高层当水平气压梯度和空气密度一定时,地转风的大小为低纬大于高纬

地转风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和纬度正弦成反比,其方向

平行于等压线

当低层和高层的水平气压梯度相等时,地转风速低层小于高层

当低纬和高纬的水平气压梯度相等时,地转风速低纬大于高纬

在地转风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不同纬度的水平气压梯度大小,会得出高纬大于低纬

在高压区,气流为低层水平辐散高层水平辐合,并伴有下沉运动

在低压区,气流为低层水平辐合高层水平辐散,并伴有上升运动

海陆热力差异直接影响气压系统的年变化,有利于高压系统发展的情况是

冬季大陆、夏季海洋

海陆热力差异直接影响气压系统的年变化,有利于低压系统发展的情况是

冬季海洋、夏季大陆

一年四季均存在的大型气压系统称为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出现在亚洲及北太平洋地区的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有北太平洋副高和阿留申低压

随季节而改变的大型气压系统称为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出现在亚洲及北太平洋地区的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蒙古高压和印度低压

一年四季均存在的大型气压系统称为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出现在北美洲及大西洋洋地区的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有北大西洋副高和冰岛低压

随季节而改变的大型气压系统称为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出现在北美洲及大西洋洋地区的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有北美高压和北美低压

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的有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的有非洲低压、蒙古高压

夏季,由海陆热力差异而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方向是海洋指向陆地

冬季,由海陆热力差异而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方向是陆地指向海洋

夏季存在的大气活动中心是亚速尔高压;冰岛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

冬季存在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冰岛低压;夏威夷高压;北美高压;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

夏季影响我国东部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有亚洲低压;西北太平洋副高

冬季大陆和夏季海洋上有利于高压系统发展

在1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场上,存在的典型高压系统有蒙古高压、北美高压

在7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场上,存在的典型高压系统有

澳大利亚高压、非洲高压、南美高压

冰岛低压,阿留申低压发展最盛的季节是冬季

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发展最盛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近海,年平均大风(风力≥8级)日数最多的海域是东海

泰国湾的夏季盛行风向为SW

华南沿海、菲律宾及附近洋面夏季盛行西南风

华南沿海、菲律宾及附近洋面冬季盛行东北风

中国东部海区夏季盛行东南风

冬季,我国黄海、渤海、日本附近海面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风

在中纬度对流层的中、上部,盛行西风

产生季风环流的基本因素是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海陆分布或大地形作用世界上最强盛、范围最广的季风是南亚季风

在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季风中,最强盛的季风是东亚季风

在世界大洋上,主要由季风引起大风浪的海域是北印度洋

世界季风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赤道非洲

东亚季风形成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

北印度洋的NE季风转变为SW季风的转换期大约在 5月

北印度洋的SW季风转变为NE季风的转换期大约在 10月

南亚季风的特点是夏季风强于冬季风,来临快

澳大利亚北部夏季盛行西北风

澳大利亚北部冬季盛行东南风

北美大陆东岸的得克萨斯夏季盛行南风

北美大陆东岸的得克萨斯冬季盛行北风

巴西东海岸夏季盛行东北风

巴西东海岸冬季盛行东南风

山谷风中的山风是指夜间自山顶沿山坡吹向谷底的风

山谷风中的谷风是指白天自谷底沿山坡吹向山顶的风

好望角航线终年盛行大风,其风向多为偏西风

世界著名的狂风恶浪海域主要有

冬季北大西洋中高纬度;冬季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好望角;夏季北印度洋

在冬季世界大洋中主要狂风恶浪海域有

北太平洋中高纬;北大西洋中高纬;好望角;合恩角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海洋仪器网资料库

平流雾的形成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环流条件;水汽条件;冷却条件;稳定度条件晴夜、微风和近地面层水汽比较充沛,是形成辐射雾的三个主要条件

辐射雾发生最频繁的季节在秋冬

辐射雾常常出现在冷性反气旋中心附近

具有明显日变化的雾是辐射雾;蒸汽雾;沿海平流雾;

锋面移动伴随的雾通常是锋面雾

暖锋前易形成锋面雾

产生锋面雾的蒸发过程是雨滴在冷气团中蒸发

寒冷空气覆盖在较暖水面上形成的雾称为蒸汽雾

在全球海洋上,雾最多的海区之一是圣劳伦斯湾、纽芬兰岛附近

世界海洋上著名的雾区

西欧沿岸至冰岛一带洋面日本北海道以东至阿留申群岛一带洋面

在挪威和西欧沿岸,冬季多雾,雾的种类属锋面雾

在日本北海道以东洋面,冬季主要受锋面雾的影响。

纽芬兰附近洋面常年多雾,其最盛期出现在 4~8月

在40°S以南整个高纬度的西风漂流上,终年有雾,其最盛期出现在 12~次年2月世界海洋的雾除了产生在冷暖海流汇合的海域外,还在信风带海洋东岸附近海域英吉利海峡形成海雾的有利风向条件是SW风

在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中,每次开始观测时间应从正点前30min

在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过程中,要求观测气压的时间应在接近正点进行

在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过程中,要求气象项目的观测时间应在正点前15分钟开始世界气象组织规定海面风的观测应取正点观测前10min的平均

正确表达船风、视风和真风三者的矢量关系式为视风=真风+船风

北半球NE信风带形成的海流向西流动

南半球SE信风带形成的海流向西流动

北赤道海流和南赤道海流的流向为都是从东向西

中高纬度北太平洋西边界的海流是指亲潮(冷流)

北太平洋西岸中低纬度的海流是黑潮(暖流)

北太平洋东岸中低纬度的海流是加利福尼亚海流(冷流)

中高纬度北大西洋西边界的海流是指拉布拉多海流(冷流)

中低纬度北大西洋西边界的海流是指墨西哥湾流(暖流)

北印度洋的表层海流主要由季风引起

赤道逆流的位置与赤道无风带一致,平均位置约在 3oN~5oN

存在冷水环流和暖水环流两个大型环流系统的大洋是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形成世界大洋表层海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盛行风带海陆分布

南赤道流的北界约在 4oN附近

夏季,印度洋赤道逆流消失,整个北印度洋直到5oS表层海流均为东流

大洋西边界流水温高,流速大,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向高纬度输送

世界海洋上最强大的暖流是墨西哥湾流

大西洋中最强大的暖流为墨西哥湾流

大西洋最强大的冷流是拉布拉多海流

太平洋中最强大的暖流为黑潮

亲潮和黑潮的汇合处在北海道东南大约40 N一带

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暖流是墨西哥湾流、黑潮

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寒流是拉布拉多海流、亲潮

下列属于暖海流的是挪威海流马达加斯加海流(南印度洋)

下列海流中属于冷流的是加那利海流

索马里海流出现流速最大的时间为 7~9月

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流与南赤道海流构成一个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系统。

在夏季印度洋海域的赤道逆流消失

在冬季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的海流为左旋季风流

南印度洋的冷海流为西澳大利亚海流

白令海海流和来自北冰洋经白令海峡流出的沿亚洲大陆东岸向南流的海流为亲潮从菲律宾以东部洋面流经日本东南部转向东的海流是黑潮阿拉伯海的表层海流夏季为右旋季风流,冬季为左旋季风流孟加拉湾的表层海流夏季为右旋季风流,冬季为左旋季风流北太平洋中高纬主要海流有亲潮;阿留申海流;北太平洋海流

具有暖流性质的海流有黑潮;阿拉斯加海流;墨西哥湾流;具有冷流特性的海流有拉布拉多海流;加利福尼亚海流;加那利海流;亲潮北大西洋的暖性海流有墨西哥湾流;挪威海流;北大西洋海流

黄海暖流基本呈冬强夏弱,从渤海海峡北部流入渤海

南海的海流具有季风漂流的特性,其季风转换月份为 4月和10月

夏季,我国南海的海流主要是东北流

影响我国近海的著名暖流是黑潮

中国东部沿海的沿岸流属自北向南的冷流

中国东海的外海流系包括对马暖流

黑潮在北上过程中的三个分支海流是台湾暖流、黄海暖流和对马暖流

黑潮的分支有台湾暖流、黄海暖流和对马暖流

渤海海峡在稳定情况下,终年有北进南出海流,流速夏弱冬强

地中海与其他海洋的海流相比具有独自形成一个逆时针环流

地中海和黑海的海流基本为逆时针方向流动

地中海的海流基本上是非洲沿海为东流,欧洲沿海为西流

亚丁湾的海流是冬季西海流,夏季东海流

红海和亚丁湾的海流是冬季经亚丁湾流入红海,夏季经亚丁湾流出红海

北半球大洋表层等水温线分布的特点是大洋东部稀疏,西部密集

南半球大洋表层等水温线的分布特点是大致与纬圈平行

中国近海表层水温分布特点之一是冬季南北海区温差很大

1.锋的分类

(1)在锋面移动过程中,冷气团势力强占主导地位,推动着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称为冷锋。冷锋又因移动速度快慢不同,分为缓行(一型)冷锋和急行(二型)冷锋。

(2)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暖气团势力强起主导作用,推动着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称为暖锋。

(3)准静止锋(Quasi-Stationary Front)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互有进退,锋面在小范围内来回摆动的锋。

(4)在锋面活动过程中,冷锋移速快于暖锋,当冷锋追上暖锋,或者两条冷锋迎面相遇,迫使两锋间暖气团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近地层由冷锋后部的冷气团和暖锋前的冷气团相接触构成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

2.暖锋天气

暖锋的坡度较小,约在1/150左右。气温逐渐升高,气压逐渐降低,锋前出现负的三小时变压。暖锋典型云序为:卷云(Ci)、卷层云(Cs)、高层云(As)、雨层云(Ns)。暖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雨层云内,多是连续性降水一般宽度为300~400 km。

在北半球暖锋多呈西北-东南走向,锋前吹E~SE风,锋后吹S~SW风,锋过境时,风向随时间作顺时针变化;在南半球,暖锋线的走向多呈西南-东北,锋前吹E~NE风,锋后吹N~NW风,锋过境时风向作逆时针变化。在垂直方向上,一般暖锋附近的冷、暖气团两侧均为上升运动。

3.冷锋天气

一型冷锋(缓行冷锋)移动缓慢、锋面坡度较小(在1/100左右)。气温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升高,锋后出现正的三小时变压。冷锋云系的分布序列与暖锋相反,云序依次为雨层云(Ns)、高层云(As)、卷层云(Cs)、卷云(Ci),而且云系和稳定性降水区主要位于地面锋附近及锋后。

二型冷锋(急行冷锋)移动快、坡度大(1/40-1/80)。气温迅速降低,气压迅速升高。冷锋后的冷气团势力强,移速快,猛烈地冲击着暖空气,形成积状云带,产生对流性降水天气。夏季时,空气受热不均,对流旺盛,冷锋移来时常常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暴雨倾盆、雷电交加,气象要素发生剧烈变化。在冬季,由于暖气团湿度较小、气温较低,不可能发展成强烈不稳定天气,只在锋前方出现卷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等云系。当水汽充足时,地面锋线附近可能有很厚、很低的云层和宽度不大的连续性降水。

冷锋在北半球多呈东北-西南走向,锋前吹S~SW风,锋后吹N~NW风。锋过境时,风向作顺时针变化;在南半球,冷锋多为东南-西北走向,锋前吹N~NW风,锋后吹S~SW风,锋过境时风向作逆时针变化。锋前后风速值的大小则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一般冬季冷锋后偏北风较大,而夏季则较弱。在垂直方向上,缓行冷锋的冷气团一侧以下沉运动为主,暖气团一侧多为上升运动;急行冷锋的冷空气一侧以下沉运动为主,暖空气一侧低层上升,高层下沉。

4.准静止锋天气

准静止锋大多是由冷锋演变而成的,坡度约为1/200。准静止锋两侧气温和气压变化不大。准静止锋云系依次为雨层云(Ns)、高层云(As)、卷层云(Cs)、卷云(Ci)。降水强度较小,持续时间长,降水区域大。如果暖气团湿度大而不稳定,准静止锋上也可能出现积雨云和雷阵雨天气。准静止锋多呈东西走向,北半球高纬一侧多吹东北风,低纬一侧多吹西南风。南半球低纬一侧多吹西北风,高纬一侧多吹东南风。

5.锢囚锋天气

锢囚锋是由两条锋合并形成的,它的天气必然会保持原来两种锋面的基本特征。如果锢囚锋是由具有层状云的两条锋合并的,那么锢囚锋的主要云系也是层状云,它近似对称地分布在锢囚点的两侧。然而,锢囚锋天气并不是原有两条锋天气的简单合并,而是上升运动进一步发展,利于云层增厚、降水增强、降雨区扩大。

分享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海洋仪器网资料库」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